-
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给《世界知识》的信函和诗
-
作者:暂无 来源:世界知识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政治局常委 世界知识 赵朴初 知识竞赛 国际经济技术 人大常委会 政协礼堂 外交部长 副主席 新闻出版
-
描述:庆祝《世界知识》发刊1000期暨世界知识竞赛发奖大会1月29日在政协礼堂举行。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乔石同志因事未能到会,特意转来祝辞。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因病住院还专门题了热情洋溢的诗。国务委员
-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的讲话
-
作者:
赵朴初 来源:中国天主教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马相伯 天主教徒 爱国运动 宗教徒 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 爱国爱教 爱国思想 宗教团体 中国人民
-
描述:的先导者,但是在马先生的时代,天主教爱国运动不可能取得成功。只有在今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
-
深切缅怀赵朴初同志──在“少数民族界和宗教界政协委员深切缅怀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赵朴初”座谈会上的讲话
-
作者:
阿沛·阿旺晋美 来源:法音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赵朴初 爱国主义 工作业绩 佛教事业 中国
-
描述:重要意义。 赵朴初同志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早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年轻的赵朴初同志亲眼看到在三座大山压迫剥削下,我们的国家落后衰败,中华各民族面临危亡,广大人民处在
-
林伯渠在经济战线上的卓越贡献
-
作者:
李敏生 来源:理论月刊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经济战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共产主义 实事求是 中共中央政治局 毛泽东 历史经验 经济工作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中国人民
-
描述:林伯渠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们党和国家德高望重的领导人。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共产主义事业献出了毕生的精力。林伯渠长期从事党的经济工作。在瑞金时期和延安时期,他对
-
追念胡绳同志
-
作者:
耿云志 来源:百年潮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近代中国 学术大师 胡绳 胡适研究 中国近代史 中间阶级 帝国主义侵略 五四新文化运动 中国人民
-
描述: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主要先驱者之一。他的名著《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紧紧抓住了近代中国,由于众多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和掠夺而造成的复杂的阶级关系这一根本特点,系统考察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统治集团的关系、帝国主义
-
第五届“胡绳青年学术奖”评选公告
-
作者:暂无 来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学术成就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公告 评选 青年学者 科学综合 社会科学家 胡绳青年学术奖
-
描述:术界尤其是青年学者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已成为老一辈学者对青年一代寄以厚望和重托的象征。现将第五届“胡绳青年学术奖”评奖有关事项公告如下:一、本届评奖的学科分为三类:1.经济学;2.政治学、法学、社会学
-
胡绳和近三十年中共党史学术化论析
-
作者:
衡朝阳 来源:前沿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胡绳 近三十年 中共党史学术化
-
描述:近三十年中共党史研究学术化进展显著,其根源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百家争鸣学术方针的指引。而在中共党史研究方面实践这一路线和方针,胡绳功不可没,以致有研究者提出胡绳为代表的学术流派观点。胡绳的贡献在于
-
胡绳晚年关于近代史上的中国国民党的再评价
-
作者:
王文滋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史)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胡绳 再评价 中国国民党
-
描述:独立上比以往的统治者高明;国民党的"黄金时代"应是与中共的两次合作时期;国民党在大陆失败的两大原因是没有真正发展资本主义和在农村无所作为;国民党能存在上百年的历史原因是在某些关键时刻能与时俱进,它体现于国民党在近代史上的三次转变。
-
胡绳晚年关于近代史上的中国国民党的再评价
-
作者:
王文滋 来源: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胡绳 中国国民党 蒋介石 历史评价 资产阶级政党 国共合作
-
描述:独立上比以往的统治者高明;国民党的“黄金时代”应是与中共的两次合作时期;国民党在大陆失败的两大原因是没有真正发展资本主义和在农村无的为;国民党能存在上百年的历史原因是在某些关键时刻能与时俱进,它体现于国民党在近代史上的三次转变。
-
社会科学是不是生产力?——向胡绳院长讨教
-
作者:
胡义成 来源:改革与战略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上层建筑 生产力 社会科学
-
描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已成为当代中国人的共识。勇敢采纳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哈贝马斯首提的这一命题的邓小平同志,早在1977年又讲过:“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