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专利 视频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郎静山摄影艺术馆今在淮安开工
作者: 尹学尧  来源:新民晚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郎静山国际摄影艺术馆今天在江苏省淮安市开工。郎静山先生是中国最早的摄影记者、世界十大摄影家之一。他1892年出生于江苏淮安。1920年,郎静山被上海《时报》聘为第一位摄影记者。1934年,郎静山的第一幅集锦摄影作品《春树奇峰》入选英国摄影沙龙。从此,他创立的集锦摄影在世界摄坛上独树一帜,开创了
我的母亲董竹君
作者:暂无 来源:躬耕·情感人生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我的母亲董竹君,是闻名全国的上海锦江饭店的创始人。她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 母亲生于1900年,出身贫苦,13岁那年,由于父亲病重,万般无奈,只能向长三堂子(妓院)老板借钱,300元要抵押两年,条件是卖唱不卖身,陪客人清谈。这样的人称“小先生”或“清馆人”。小先生长大之后正式接客了,称“大先生”。 长三堂子就是清朝的青楼,是指豪华精致的妓院,又称书寓。书寓里的姑娘称女校书,又称艺伎,懂得琴棋书画。长三堂子这种高等的妓院,姑娘未成年是不接客的。这不是老板心善,而是他们要等姑娘卖唱红了,接客时才能开出高价。这是
乘着互联网的东风越飞越高
作者:暂无 来源:杭州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下城区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域图(焦俊柴立青绘)下城区电子商务产业园:下城报道组赵明记者赵旭向北,再向北,穿过繁华的香积寺路和人流密集的东新园小区,紧贴着正在如火如荼建设的“创新创业新天地”,整齐地伫立着十余幢灰色的楼宇。低调、安静,初次走进这里的人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第一印象。但殊不知,就在这些安静的楼
赵朴初与他的净业教养院
作者: 陈临庄  来源:纵横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赵朴初  创业经历  发展现状  净业教养院 
描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赵朴初在上海同一批中共地下党员、志士仁人一道,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积极从事抢救流浪儿童的工作,创建了净业流浪儿童教养院。到1949年末,先后收容、教育了三千余名难童、流浪儿,把他们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其中一部分人后来走上了革命道路,并接纳、掩护了一大批中共地下党员、革命战士和爱国学生,为党和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林伯渠在延安的战斗岁月
作者: 叶介甫  来源:中华魂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张治中  马克思主义  党中央  边区政府  国民党  参议会  毛泽东  三三制  延安  陕甘宁边区 
描述:林伯渠,1886年3月20日生于湖南省临醴县西乡乐二里容止区(今临遭县修梅乡)凉水井村。早年留学日本,加入中国革命同盟会。1920年底在上海加入共产主义小组。他在半个多世纪里,参加了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革命斗争,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是我党少数几个从本世纪初就投身于中国革命的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和优秀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之一。
红色旅游——林伯渠故居
作者:暂无 来源:常德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林伯渠同志是我国老一辈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政治家,共和国重要的开国元勋。1904年他东渡日本,在堂兄林修梅的影响下加入中国同盟会,1920年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任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兼农民部部长,他为培养革命干部、促进农民运动的高涨做了大量的工作。1927年,蒋介
周璇妙答记者问
作者: 周民  来源:半月选读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民 周璇一生中接受过无数次记者的采访,其中最精彩的一次刊登在1948年12月1日出版的上海《电影杂志》上。 问:你的歌喉是天生或是苦练而成的?怎样保护?以你的意见,“金嗓子
何香凝著诗送老蒋
作者: 余德富  来源:半月选读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余德富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何香凝先生先后在上海、香港,广东、广西等地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并创作了三十多首脍炙人口的抗日诗。重读这些抗战诗,她那忧国忧民的满腔热情催人泪下,使人奋发。 1935年7月,国民党华北军分区代理委员长何应钦,与侵华日军司令官津美治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拱手让出河北、察哈尔两省的大部分主权,使华北名存实亡。消息传来,何香凝义愤填膺,随即在一条女裙上挥就一首诗,托人送给蒋介石: 枉自称男儿,甘受倭奴气。
蔡元培故居
作者: 董锡连  来源:老来乐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蔡元培原号鹤卿,后自号子民,1868年1月11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山阴县城笔飞异的普通民宅内。他4岁便入私熟学习,多年寒窗苦读,24岁时中进士,随后授职翰林院编修,科举之路可谓一帆风顺。然而甲午战
柯灵:不可捉摸的命运
作者:暂无 来源:南都周刊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柯灵先生有一位漂亮太太,这印象缘于一张摄于香港的老照片。等我见到这位往日的美人,已是胖乎乎的老太太,依旧还有些娃娃脸,呵护在柯灵左右。是一个大冬天,气候十分寒冷,我进门的时候,他们老夫妇两个正在尝试点煤气取暖炉,一根接一根地划火柴。这让我很震惊,因为那是一种很危险的取暖方式,这种炉子号称某某红外线新产品,耗氧十分厉害,门窗关严了,非常容易煤气中毒。 这是八十年代中期的上海,文化人地位正直线上升,柯灵夫妇住在一栋很漂亮的洋房底层,那时候还没有空调,他们冻得瑟瑟发抖。尝试并不成功,两人手忙脚乱,柯灵太太负责煤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