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专利 视频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预应力技术在杭州西湖文化广场的应用
作者: 王鹏翀 顾仲文 裘朝牧 陈玉良 孙永祥  来源:浙江建筑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梁顶变角张拉  梁侧加腋张拉  柱内竖向张拉 
描述:杭州市西湖文化广场地下室结构采用了多种预应力技术.本文介绍其张拉工艺和过程,并对施工技术作了探讨.
西湖文化广场超大超厚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
作者: 顾仲文 廉俊 徐锡平 王彬 柴如飞  来源:建筑技术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超大超厚混凝土  冷却水管  级配设计优化 
描述:15块,其中D1区块(48层高层建筑的地下室)面积6245m^2,一次性浇筑混凝土量达13250m^3,底板厚度为1.2~8.2m,厚度3m以上的混凝土达3110m^2。
提高老码头装卸船效率的2种技术途径
作者: 茹万苏 张晓冬 翟丽斌  来源:港口装卸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码头设备  工作效率  技术途径  装卸船  机械属具 
描述: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使国际间、地区间的贸易往来日益增加,造成港口吞吐量的快速上升,使装卸效率越来越成为港口的重要问题。以南美到日本航线为例,1条5万吨级的散货船1天的租金(2004年初报价)约合30万元人民币,船在码头多停留1天就要多付1天的租金,因此,船公司往往把装卸船效率作为选择目的港的重要因素之一。
纪念波兰作曲家鲁托斯瓦夫斯基逝世10周年活动在京举办、中国音协负责人张弦荣获波兰政府文化部功勋奖章、第八届世界扬琴大会将在北京召开、挪威宋雅皇后国际声乐大奖赛、"让世界倾听澳门"歌曲征集活动近日启动、《永远的黄自》CD出版
作者:暂无 来源:人民音乐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纪念波兰作曲家鲁托斯瓦夫斯基逝世10周年活动在京举办、中国音协负责人张弦荣获波兰政府文化部功勋奖章、第八届世界扬琴大会将在北京召开、挪威宋雅皇后国际声乐大奖赛、"让世界倾听澳门"歌曲征集活动近日启动、《永远的黄自》CD出版
永远的黄自
作者: 谢彤  来源:现代音响技术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音乐史  近现代 
描述:“先生此去何匆匆。抛下了半篇残著。无数新声犹待谱,满腔曲调埋终古。”1938年5月在哀悼黄自先生的追思会中。由张吴作词、陈田鹤作曲的《悼今吾宗师》表达了弟子们对恩师的衷心哀悼134年。如此短暂的生命旅途如沧海一粟。但流星般消逝的光芒永远无法磨灭黄自先生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杰出贡献。
论黄自艺术歌曲创作之特征
作者: 李林  来源:菏泽学院学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美学意蕴  创作特征  黄自  艺术歌曲 
描述:黄自先生的艺术歌曲在中国艺术歌曲创作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的艺术歌曲风格清新、格调高雅;在传承我国优秀古典文化、借鉴西方作曲技巧等方面为后人树立了典范。黄自的艺术歌曲创作体现出了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特征,并充满诗化意境的美学特征。
论黄自的音乐创作及其音乐美学思想
作者: 林艳华  来源: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美学思想  黄自  音乐创作 
描述:黄自是一名学者型作曲家,还是一名颇有建树的音乐教育家.在历史上遭受过不公正的评判,其音乐作品创作题材广,艺术质量高.他的美学思想具有矛盾性,但在主流上仍是唯物的和现实的.正确评价黄自在现代音乐史上的地位,对于推动音乐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论黄自的音乐创作及其音乐美学思想
作者: 林艳华  来源:井冈山学院学报:综合版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美学思想  黄自  音乐创作 
描述:黄自是一名学者型作曲家,还是一名颇有建树的音乐教育家。在历史上遭受过不公正的评判,其音乐作品创作题材广,艺术质量高。他的美学思想具有矛盾性,但在主流上仍是唯物的和现实的。正确评价黄自在现代音乐史上的地位,对于推动音乐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著者文摘]
试论黄自的音乐创作
作者: 程铂  来源:文化艺术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音乐史  音乐会  艺术歌曲  音乐创作  作品  旋律  音乐学院  抒情歌曲  代表作  钱仁康 
描述:一1938年5月9日,我国近代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黄自先生因病在上海去世,年仅34岁。黄自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黄洪培曾任江苏省川沙县(今属上海市)参议员,母亲陆梅先是川沙开群女校的创办人。在这样的氛围和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黄自,自幼便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幼年的他,更是对唱歌充满了浓厚的兴趣。1916年
[0图]百年回望 上海外滩建筑与景观的历史变迁
作者: 钱宗灏 华一民 东君摄影  来源: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建筑史 
描述:本书展示了百年来上海外滩建筑与景观的历史变迁,这些大多形成于二十世纪初至三十年代的西方传统风格建筑,反映了当时世界建筑设计潮流、审美取向和施工技术的一流水准,也勾画出上海与世界潮流的关联。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