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专利 视频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2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2)
名人故居 (9)
按年份分组
2017(2)
2016(7)
2013(2)
2011(3)
2010(2)
2009(3)
2008(1)
2007(1)
按来源分组
燕赵老年报(21)
相关搜索词
蔡元培送茶叶
作者:暂无 来源:燕赵老年报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1916年12月,蔡元培执掌北京大学。因十分佩服胡适的才华,蔡元培将当时在美国留学的胡适聘为北大教授。从一名留学生到中国“第一学府”的教授,且月薪260元,胡适感到压力很大。不过,在蔡元培的细心呵护下,胡适在北大很快站稳了脚跟。到校第二个月,学校就将他的月薪增到280元,这是北大的最高月薪。1918
蔡元培的三次婚姻
作者:暂无 来源:燕赵老年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第一次婚姻:父母之命性格不合1889年,蔡元培迎娶了他的第一位夫人王昭。蔡元培的第一次婚姻完全是旧式婚姻,在婚礼之前,蔡元培甚至没有和王昭见过面。王昭有洁癖,而且花钱极节省,但蔡元培却生性豪放、不拘小节,他更有大男子主义,常常要求王昭在所有事情上对他无条件服从,两人婚后经常发生口角。1900年,接受
蔡元培是暗杀高手
作者:暂无 来源:燕赵老年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很多人难以想象,以教育家闻名于世的蔡元培先生居然曾经是暗杀团的骨干成员。早在《辛丑条约》签订后,蔡元培就萌生了反清志向。1904年春,由他发起在东京留日学生中成立了秘密暗杀团,图谋从暗杀入手,推进反清革命。蔡元培认为:暗杀需要自制方便、秘密、快速而且容易伪装隐蔽的武器。他决心自制化学毒药,将爱国女校
蔡元培改陈独秀的学历
作者:暂无 来源:燕赵老年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蔡元培20世纪初的北京大学令人敬佩,不是因为学术成就,而是因为倡导民主与科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民主与科学的积极倡导者和推动者是文科学长陈独秀。而正是蔡元培,慧眼聘陈独秀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由此创造了北京大学辉煌的历史。蔡元培与陈独秀曾共同从事过反清革命活动,结下斗争情谊。1916年12月26
蔡元培不做政府任命的校长
作者:暂无 来源:燕赵老年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1907年,已40岁的蔡元培留学德国,在以“实干精神”著称的“莱比锡大学”从事心理学、美学、哲学研究。其间,蔡元培发现德国的大学管理十分民主。校长和各科学长由教授会公选,每年更迭一次。而且,校长由神学、医学、法学、哲学各科教授按年轮流担任,学生从来没有因为校长的去留而出现问题。回国后,蔡元培极力主张
蔡元培在鲁迅逝世之后
作者:暂无 来源:燕赵老年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蔡元培与鲁迅的关系,正如郭沫若所说,蔡元培“对于鲁迅先生始终是刮目相看的。”“一直到鲁迅的病殁,蔡元培是尽了他没世不渝的友谊。”不理睬苏雪林的责难1936年10月19日5时25分,鲁迅病逝于上海寓所。这天,宋庆龄特意来到中央研究院,告诉鲁迅去世的消息,并请蔡元培参加鲁迅治丧委员会。次日,蔡元培前往万
邓子恢林伯渠的孩子被“掉包”
作者:暂无 来源:燕赵老年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1934年10月,红军开始了著名的长征。林伯渠加入长征,邓子恢奉命回闽西开展游击战争。为了革命事业,邓子恢忍痛将与黄秀香(龙岩人)爱情的结晶——在瑞金出生刚3天的儿子及林伯渠、范乐春(永定人)夫妇的儿子一同寄养在会昌范乐春亲戚家中。这两个孩子同一个养父。养父是福建人,养母是当地人。养母的奶水养不活两
周璇妙答记者问
作者:暂无 来源:燕赵老年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知道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影歌两栖明星周璇的,皆赞叹她有个“金嗓子”。可她的“脑子”也不俗,这似乎知者不多。在周璇遗留的有限文字资讯里,人们会感受到一个昔日当红明星出奇的冷静与涵养。1941年,由《上海日报》发起的“电影皇后”选举,正红遍上海滩的周璇当选。在该报公布竞选结果的翌日,周璇发表婉辞启事,称:“
柯庆施“放炮”推动“浮夸风”
作者:暂无 来源:燕赵老年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1958年6月,柯庆施连续放了惊天动地的几炮,卖力地刮起了“浮夸风”、“跃进风”。他在主持华东协作区会议,规划提出华东五省市1959年钢铁生产能力时,不顾五省市煤、铁资源缺乏的实际情况,信誓旦旦地提出华东协作区五省市的钢铁生产能力要提高到800万吨……薄一波认为,毛泽东之所以在1958年6月19日定
陶行知介绍白求恩来中国
作者:暂无 来源:燕赵老年报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纪念白求恩》一文,让中国人知道了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的感人事迹。但是大家却不知道,当年介绍白求恩来中国的人是陶行知先生。1936年9月,陶行知先生为发动华侨并广泛联合国际进步人士支持国内抗战,自筹经费先后奔走法国、荷兰等20多个国家和中国香港地区。美国也是他的必经之地。1937年7月30日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