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体技术在复原陈列中应用的探索——以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为例
-
作者:李轲 李爱华
年份期号:
2016-第3期
刊名:新闻传播
关键词:移动智能终端 复原陈列 增强现实 新媒体
- 描述:本文以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的西花厅复原陈列为例,探讨复原陈列中不同信息传播媒介属性间矛盾、个人信息获取与公共信息传递间矛盾的问题,并尝试得到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及增强现实技术等新媒体技术手段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
-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和平共处外交思想及当代价值探析
-
作者:王育锋
年份期号:
2016-第4期
刊名: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关键词:和平共处 外交思想 周恩来
- 描述:周恩来和平共处外交思想形成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开展对外交往活动、追求世界和平的过程中,是指导新中国开展一系列对外活动,建立睦邻邦交正常化的指导思想。研究与学习周恩来的和平共处外交思想,对我们今天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仍具有重要意义。
-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反腐倡廉思想论析
-
作者:杨肖
年份期号:
2016-第12期
刊名:世纪桥
关键词:新中国 思想 周恩来 反腐倡廉
- 描述: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领导了党的反腐倡廉建设的开展,在理论上作了全面、深入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重要价值的观点。他提出,要消除滋生腐败的思想温床;加强对党和政府的监督和制约;加强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明确惩治贪污腐败分子的方针和原则;反腐败斗争和廉政建设不能影响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运行。他的这些重要思想,有效指导了当时党的反腐倡廉建设实践的开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周恩来在反腐倡廉建设方面所作的理论探索,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意义深远,时至今日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反对官僚主义思想探析
-
作者:杨肖
年份期号:
2016-第25期
刊名:法制博览
关键词:反对官僚主义 新中国 思想 周恩来
- 描述:反对官僚主义是党的反腐倡廉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对官僚主义问题作了深入的理论思考,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反对官僚主义思想。他总结归纳了官僚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阐述了官僚主义的危害;深入分析了产生官僚主义的思想、社会、制度、作风等原因;提出了反对官僚主义的主要思路和举措,如要反对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发扬民主解决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等等。今天我们回顾和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反对官僚主义的思想,对于加强当前党的反腐倡廉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新中国建立前后周恩来对工会理论作出的杰出贡献
-
作者:王永玺
年份期号:
2017-第4期
刊名:工会信息
- 描述:中国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中的绝大多数人是从事工人运动而开始革命生涯的。李大钊、毛泽东、刘少奇等无不如此。周恩来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与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同样也结下不解之缘。早在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他在法国勤工俭学、创建共产党欧洲支部之际,曾先后深入法、德,尤其是英国,调查职工生活和工潮情况,写下不少调查报告和
- 斯人已逝,精神不朽——周恩来总理故事琐记
-
作者:阿良
年份期号:
2016-第1期
刊名:新天地
关键词:菜根香 延安窑洞 留学美国 外国语学校 尊重人才 朝鲜战场 保卫工作 保卫部门 苏方 一只手
- 描述:1月8日是周恩来总理逝世40周年纪念日。最近,笔者在查询相关资料时发现,虽身居高位,但周恩来总是热忱诚恳,时时处处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关怀他人、爱护他人,平等对待每一个人。即便批评,也是与人为善,让人心悦诚服。周恩来的待人艺术,值得好好学习。尊重人才1955年10月,钱学森在周恩来的关怀下回到祖国。不久,周恩来亲自将制定研制火箭、导弹计划的任务交给了他。1957年,中国科学
- 文革中周恩来曾解救华国锋
-
作者:暂无
年份期号:
2016-第18期
刊名:老年文摘报
- 描述:文革中周恩来曾解救华国锋
- 政治愿望:周恩来眼中的人民新政府
-
作者:暂无
年份期号:
2016-第22期
刊名:速读(传奇岁月)
- 描述:政治愿望:周恩来眼中的人民新政府
- 揭秘:“文革”结束后叶剑英曾密令追查周恩来等人死因
-
作者:暂无
年份期号:
2016-第8期
刊名:报刊荟萃(非常关注)
- 描述:1976年底,从牛棚里恢复自由的江一真(此前担任农业部代部长、党组书记),被中共中央任命为卫生部清查领导小组副组长,代表中央清查卫生部以刘湘屏为首的有关人员与“四人帮”的瓜葛,还开展了对周恩来病逝原因的调查。 叶剑英等吩咐调查 刘湘屏是已故政治局委员、公安部部长谢富治的老婆,夫妇俩均效忠江青。周恩来所患膀胱癌、肠癌,致命的可能性比较小,如果及早开刀当不致死。
- 揭秘:“文革”结束后叶剑英曾密令追查周恩来等人死因
-
作者:暂无
年份期号:
2016-第16期
刊名:报刊荟萃(非常关注)
- 描述:揭秘:“文革”结束后叶剑英曾密令追查周恩来等人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