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骆家三代传承“老码头”精神
-
作者:
金雅银 来源:辽宁职工报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儿子,再到孙子,骆家三代人默默耕耘在大连港。“老老骆”骆明荣,在大连港集团干了一辈子装卸工。在上世纪70
-
骆家三代传承“老码头”精神
-
作者:暂无 来源:天津工人报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骆兴海(左)为儿子系好安全帽带骆明荣、骆兴海、骆晓东,祖孙三代用坚守与敬业精神,默默地为大连港的建设与发展贡献力量。什么是“老码头”精神,也许他们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诠释!从爷爷到儿子,再到孙子,骆家三代人默默耕耘在大连港。“老老骆”骆明荣,在大连港集团干了一辈子装卸工。在上世纪70年代,他曾先后荣获交
-
我的青春 我的老码头
-
作者:暂无 来源:常德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德山工作,德山是我一辈子割舍不了的情缘,老码头是我年少时最美的记忆。老码头是德山最热闹繁华的地方。那里
-
一条消逝的老码头铁路线
-
作者:暂无 来源:人民铁道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图为曾经繁忙的码头如今,在厦门鹭江边已看不到往来穿梭的火车了,但在和平码头前的水泥路面上隐隐约约还可以看到掩藏在其中的钢轨。目光沿着已经锈迹斑斑的钢轨远望,找寻那遗落在时间深处的火车记忆,历史一下子回到了1956年12月9日——鹰厦铁路修进了厦门站。在厦门站,铁路钢轨并没有画上句号,而是向东南方向继
-
“洋顾客”热捧上海老码头
-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新闻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图为曾经繁忙的码头如今,在厦门鹭江边已看不到往来穿梭的火车了,但在和平码头前的水泥路面上隐隐约约还可以看到掩藏在其中的钢轨。目光沿着已经锈迹斑斑的钢轨远望,找寻那遗落在时间深处的火车记忆,历史一下子回到了1956年12月9日——鹰厦铁路修进了厦门站。在厦门站,铁路钢轨并没有画上句号,而是向东南方向继
-
雅俗田子坊
-
作者:
袁念琪 来源:学生导报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田子坊的出名,在于旅美画家陈逸飞。1998年他一领衔,一干大牌艺术家就来此扎营,亮出创意产业的旗帜,还是国际范的。早在60多年前,“画坛三杰”之一的汪亚尘为避战乱,把新华艺专从华界迁到建国中路155
-
田子坊里的女人们
-
作者:
沈嘉禄 来源:深圳特区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沈嘉禄上海田子坊现在成了小资圣地。这条貌不惊人的弄堂夹杂着一些“历史悠久”的小厂房,十多年前企业关停并转后,厂房一下子变得空空荡荡。有关方面顺势而为,将它打造成一个创意产业园区。当时我去打探的时候,看到车间里还挂着“大战一百天,再创新业绩”之类的横幅。油画家陈逸飞、摄影家尔冬强等人先在此安营扎寨,
-
田子坊:追寻老上海的印痕
-
作者:
万之 来源:福建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田子坊默默地隐在上海泰康路的一条小弄内,一块不起眼的招牌显示着它的存在。弄堂里拉着密如蛛网的电线,路灯柱还是老式的铁架子,路边店铺旋转着的风扇也是黑色的页子,黑色的铁丝网罩。只因现在开发成了创意产业
-
时尚怀旧的田子坊
-
作者:暂无 来源:滕州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在上海的日子里,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田子坊。十月的一个星期天,儿子和他的朋友带我去了田子坊。田子坊在卢湾区泰康路,是目前上海所剩不多的典型的里弄建筑,是上海的一些艺术家在几家旧里弄工厂的基础上创办的创意产业区,这里集中体现了上海一个阶段历史文化的风貌,以视觉艺术、时尚创意、建筑设计及室内设计形成的特色。
-
办“诗歌马拉松”,尔冬强告别田子坊
-
作者:
詹皓 来源:新闻晚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记者詹皓晚报讯昨天下午到今天下午,泰康路田子坊的尔冬强艺术中心内诗声琅琅,摄影家尔冬强以一场长达24小时的“诗歌马拉松”活动,来作别他12年来的文化“根据地”。尔冬强只是在微博上发出消息,想举办一场诗歌会来告别呆了12年的田子坊,没想到微博一出,本市的诗歌爱好者纷纷报名参加,一下子“节目单”就排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