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迅对我说
-
作者:暂无 来源:济源日报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恍惚间,我走在上学的路上,周边绿草茵茵,不时有几只鸟儿飞过。忽然,一只蝴蝶停在我的衣袖上,一动不动。我停下脚步,好奇地看着它。突然,千万只金色的蝴蝶又扑了过来,我只觉得眼前一片金光,便闭上了双眼……“嘭”的一声后,我再也听不到其他声音,便小心翼翼地睁开了双眼——两扇鹅毛边花大门耸立在眼前,门上似乎有
-
对黎锦晖成人歌舞音乐的历史评价与思考
-
作者:
金简 来源:人间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特别快车》 黎锦晖 思考 成人歌舞音乐 分类
-
描述:在近一个世纪以来,黎锦晖在我国音乐界一直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物。其成人歌舞音乐长期被人们认为是“黄色歌曲”、“靡靡之音”。本文以事实为依据,对黎锦晖的成人歌舞音乐进行了历史的考证与思考,认为其承认歌舞音乐既有格调低下的作品,更有反封建内容的,具有讽刺意味的及进步意义的作品。
-
略论聂耳对黎锦晖创作经验的汲取
-
作者:
项阳 来源: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音乐作品 聂耳 儿童歌舞 革命音乐 歌曲创作 批判 黎锦晖 音乐创作 歌舞音乐 光辉旗帜
-
描述:说起聂耳和黎锦晖,人们总举出聂耳的《中国歌舞短论》,说那是他批判以黎锦晖为代表的黄色音乐的一篇战斗檄文,因此大家多认为聂耳与黎锦晖之间是一种批判与被批判的关系。但如果我们将《中国歌舞短论》同聂耳的日记及其它史料联系起来看,就会发现上面那样的说法和理解是不全面的。我们知道,聂耳一生没有受过正规的音
-
黎派音乐再认识―关于黎锦晖的十本歌集
-
作者:
彭丽 来源:中国音乐学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歌词类型 流行歌曲 黎锦晖 民族风格
-
描述:黎锦晖是中国20世纪最有争议的音乐家之一,1949年后曾被冠以“黄色歌曲作家”的“头衔”,主要似应归咎于他在30年代创作的流行歌曲。本文选择了他在1933年出版发行的十本流行歌集,对其歌词、旋律、创作原因等方面作较为深入的分析研究,认为应当重新认识他的此类作品,客观、公正地评价黎锦晖在近代音乐史上的地位与历史价值。
-
梨魂蔡元培
-
作者:暂无 来源:青岛日报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春天的气息被梨花洁白的翅膀摇荡着,就像轻风摇荡着铃铛,金色的声音一波波涌动,就像漫漶的水流将汛期肆意张扬。春天里,我常常在一株株梨树下站定,凝望那如膏如脂的梨花。铁褐色苍劲的枝干托举起莹似白玉的花朵。那枝杆间涌流着的是天地日月的精华。散散落落、高高低低的一丛丛花朵静静地盛开着,开出了一朵朵尘世绝唱。
-
上海蔡元培故居
-
作者:暂无 来源:静安时报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一幢三层欧式花园洋房,淡黄色的外墙,红色的屋顶,在绿树的掩映下,显得幽静而高雅。洋房南面有块草坪,虽面积不大,但在主人的精心布置下,仍不失为静心休憩和思考的好去处。该址是被毛泽东同志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蔡元培先生在上海的最后一处住所。现一楼辟为故居陈列馆,故居的陈设基本保持蔡元培先生生前的原
-
蔡元培与他在上海的故居
-
作者:暂无 来源:城市导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蔡元培华山路蔡元培故居晚年蔡元培纵观蔡元培先生的一生,上海是其生命历程中十分重要的一处地标。这里曾是他参与革命活动和教育实践最重要的舞台,也为其提供了晚年休憩和研究交流的环境。如今,位于华山路幽静里弄内的那栋浅黄色小楼,更是他在国内保存最完好的一处故居。通过查阅档案史料,他与上海的一段段不解之缘呈现
-
蔡元培“懂装不懂”
-
作者:
陈甲取 来源:牛城晚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一次在伦敦举行的中国名画展上,组委会派人去南京和上海监督选取博物院的名画,蔡元培与林语堂都参与其事。当时,蔡元培已是名声显赫的大学问家,却依然谦虚低调。法国汉学家伯希和自认是中国通,在巡行观览时滔滔不绝,不能自已。为了表示自己的内行,伯希和向蔡元培说:“这张宋画绢色不错”,“那张徽宗鹅无疑是真品”,
-
从董竹君说到 现代中国的“反封建”
-
作者:暂无 来源:上海证券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周兴维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骏一绘“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二十世纪奇女子董竹君,1900生于上海,父亲是洋车夫,母亲是洗衣女佣。13岁时为替父母还债,沦为青楼歌女。14岁逃出火坑,与革命党人夏之时东渡日本,后贵为督军夫人。因不满父权夫权统治的封建家庭桎梏,29岁时毅然出走,抛弃富贵荣
-
从青楼女子到都督夫人再到锦江饭店总经理-传奇女子董竹君的世纪人生
-
作者:暂无 来源:姑苏晚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周兴维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骏一绘“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二十世纪奇女子董竹君,1900生于上海,父亲是洋车夫,母亲是洗衣女佣。13岁时为替父母还债,沦为青楼歌女。14岁逃出火坑,与革命党人夏之时东渡日本,后贵为督军夫人。因不满父权夫权统治的封建家庭桎梏,29岁时毅然出走,抛弃富贵荣
上页
1
2
3
...
5
6
7
...
9
10
11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