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文本背后的灵魂超越与本体回归*——从鲁迅小说《离婚》说开来
-
作者:
殷静 来源: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灵魂超越 古典笔法 鲁迅 《离婚》 身份回归 思想转折
-
描述:长久以来,鲁迅很多作品的阐释都被限定在一些固定的话语中,如启蒙、国民性、社会与文化批判等,对鲁迅本人的理解也逐渐成为用鲁迅作品进行“六经注我”的过程。这种现象在文学研究的各个方面都有所显露,而
-
浅析黄自艺术歌曲《思乡》
-
作者:
桑静静 来源:中国民族博览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黄自 《思乡》 音乐作品分析 演唱及情感表达方面的处理
-
描述:黄自是我国20世纪30年代重要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是我国早期音乐教育影响最大的奠基人。他创作的作品体裁广泛,其中包括交响乐、器乐曲、声乐曲、清唱剧等。在声乐作品中,以其艺术歌曲的创作成就尤为突出
-
浅析鲁迅笔下的江浙民俗
-
作者:
包风玲 来源:新课程(中旬)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情感 鲁迅 江浙民俗 民众
-
描述:在鲁讯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散文集《朝花夕拾》中反映了大量独具特色的江浙民俗,这与他生活的地域、社会环境有非常大的关系。主要从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这三大方面对鲁迅作品中的民俗事象进行分析研究,抓住典型的民俗生活场景及民俗事象,透析作品中所隐含的作者对江浙故乡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
浅析鲁迅笔下的江浙民俗
-
作者:
包风玲 来源:新课程(中)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情感 鲁迅 江浙民俗 民众
-
描述:在鲁讯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散文集《朝花夕拾》中反映了大量独具特色的江浙民俗,这与他生活的地域、社会环境有非常大的关系。主要从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这三大方面对鲁迅作品中的民俗事象进行分析研究,抓住典型的民俗生活场景及民俗事象,透析作品中所隐含的作者对江浙故乡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
《鲁迅藏浮世绘》北京鲁迅博物编
-
作者:暂无 来源:兰州日报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本书收入鲁迅多年收藏的全部浮世绘作品,包括一些在日本已经绝版的珍品。每一作品都附有精当的评介,并有专文分析鲁迅与浮世绘的关系。鲁迅一直想将这些收藏整理出版,如今这些封存多年的名作以高清图像复现,也算是完成了他的一个心愿,其艺术与文献价值不言而喻。
-
李海钢:布剪纸打开一片新天地
-
作者:
李琳璐 王艳 来源:生活晚报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走进八师石河子市李海钢开办的文印社,你的心会被一幅幅个性化色彩浓厚的剪纸作品牢牢抓住。李海钢,一位擅长运用手中的剪刀、美工刀刻画出栩栩如生人物形象的民间艺术家。他总让你在虚实之间,体会到剪纸独特
-
老画家创作出1.8米《周恩来》国画
-
作者:暂无 来源:厦门日报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本报漳州讯(文/图特派记者黄树金通讯员方章雄)昨日是周恩来逝世纪念日,云霄县漳江画院展示出巨幅《周恩来》国画,以纪念伟人。作品为老画家林慕才历时半个月创作成,作品高达1.8米,宽0.96米。画面中周恩来面容刚毅,双眉微蹙,眉峰间凝聚着无穷的魄力、意志和信心,身后梅花点缀。林慕才深情地说,周总理把一生
-
“女汉子”何香凝,这种事情都敢干?!
-
作者:
魏剑美 来源:今日女报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1997年4月18日,即20年前的今天,何香凝美术馆在深圳落成。这是中国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国家级现代美术博物馆,美术馆里收藏和陈列着何香凝的书画作品以及关于她的研究史料。作为中国革命和女权运动的元老级人物,何香凝一直没有放下画笔。她擅长画松、梅、狮、虎及山川,她的作品里少了几分女性的柔美和细腻,
-
浅谈鲁迅的《二月》小引
-
作者:
尹琤琤 来源:西江文艺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众所周知,鲁迅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还是一位卓越的文学评论家,在他短短的一生中曾经写下了许多篇优秀的作品评论。其中写给柔石的《二月》代序,《小引》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他的评论给了作品以恰如其分的评价,不贬低,不哄抬,尊重事实,尊重历史,公允得体,这些都反映出了鲁迅思想的深刻,全面。
-
论鲁迅散文简练语言的文化风格——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
-
作者:
杨帆 来源:边疆经济与文化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语言 文化 个性 散文 简练
-
描述:鲁迅作品的语言风格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简练,散文尤其如此,周作人在评价鲁迅的语言风格时甚至说他有“文字上的一种洁癖”。纵观鲁迅先生的各类作品,都可以发现作者在行文过程中言简意丰,展示出其非凡的语言才能和表现技巧。这些简练却深富内涵的语言是先生深厚的文化素养、词句的个性发挥以及对普通语言的创造性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