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专利 视频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8)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8)
按年份分组
2012(1)
2011(2)
2010(1)
2007(1)
2006(2)
1991(1)
按来源分组
音乐爱好者(1)
艺海(1)
音乐研究(1)
美与时代(下半月)(1)
黄河之声(1)
艺术科技(1)
电影评介(1)
魅力中国(1)
相关搜索词
黄自经典合唱作品分析与探究
作者: 刘心畅  来源:魅力中国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合唱作品  黄自  艺术特征 
描述:作为我国近现代音乐的先驱者和开创者的黄自,培养造就了大批音乐专业人才,为提高我国专业音乐教育水平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倡导音乐创作走民族乐派的道路,探索音乐的民族风格。他的音乐创作以声乐为主,作品的作曲技法娴熟,表现情感细腻,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黄自合唱作品的艺术特征探析
作者: 李伟  来源:电影评介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合唱作品  黄自  艺术特征 
描述:作为我国近现代音乐的先驱者和开创者的黄自将欧美作曲技法和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创作出了一系列具有时代特色和奠基意义的经典合唱作品,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至今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和经久弥新。
黄自合唱作品中齐唱手段的艺术效果
作者: 仝义琨  来源:艺术科技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齐唱  合唱作品  黄自  艺术效果 
描述:合唱以其特有的人声和声效果受到社会各界的青睐。齐唱,作为合唱作品中的一种声乐演唱形式和声音艺术表现手段,在对合唱作品中部分情景内容的诠释过程中,更加能起到对特定内容的渲染作用。本文从合唱中齐唱的一般特点入手,以我国作曲家黄自的部分合唱作品中所穿插的局部齐唱手段为例,进一步阐述了齐唱作为合唱作品中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段,在独特的合唱语境中独一无二的应用特效。
黄自声乐作品创作艺术及其合唱作品的特色探析
作者: 李强  来源:黄河之声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合唱作品  黄自  声乐作品  艺术创作  特色分析 
描述:黄自的声乐作品创作艺术非常具有特色,在他的声乐作品的歌词选材方面通常会涉及古今诗词,对声乐作品的声调、韵律、内容及形式都也具有非常高超的处理艺术,并且黄自的声乐作品中还被融进了诸多的西方作曲技法,从而使得黄自的声乐作品不但体现出了特有的民族传统风韵,而且还具有了西方浪漫主义艺术风格特色。更值得研究和关注的是黄自的合唱作品,黄自通过将欧美作曲技法与中华传统文化完美结合的创作理念创作出了众多的极具时代性特色的经典合唱作品。
黄自的艺术歌曲及其创作特征
作者: 牛茹  来源:美与时代(下半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创作风格  春思曲  合唱作品  创作特征  钢琴伴奏  黄自  音乐语言  和声语言  艺术歌曲  复调 
描述:黄自先生是我国上世纪30年代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和理论家。他所创作的艺术歌曲以其精练的音乐语言、旋律与诗歌语言配合贴切、钢琴伴奏织体丰富传神、和声语言与复调技巧运用得恰到好处等特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对此进行悉心的分析和研究,将为此类歌曲的创作和演唱中起着重要作用。
论黄自合唱作品的作曲技法特征
作者: 许康健  来源:音乐研究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技法特征  音乐作品  20世纪初  合唱作品  合唱音乐  黄自  作曲家  学堂乐歌  基督教音乐  19世纪末 
描述:中国合唱音乐的发展,跟19世纪末西方基督教音乐在中国的流传和20世纪初“学堂乐歌”运动有着紧密的联系,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众多作曲家的辛勤耕耘下,百年来已经积淀下大量的合唱音乐作品。前人对这些音乐作品已有一定的理论研究,然而这些研究大多带有史论性质,从作曲技法角度出发所进行的研究却并不多见。
从黄自的合唱创作看音乐与政治的关系
作者: 汤光华  来源:艺海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创作风格  合唱作品  黄自  艺术价值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音乐艺术  音乐创作  价值取向  功利性  新音乐 
描述:从黄自的合唱创作看音乐与政治的关系
中国第一首以抗日救亡为主题的合唱歌曲--为黄自的《抗敌歌》问世60周年而作
作者: 戴鹏海  来源:音乐爱好者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合唱作品  《春江花月夜》  海韵  四部合唱  反帝反封建  黄自  学堂乐歌  李叔同  抗敌歌  萧友梅 
描述:我国的合唱体裁创作可以追溯到本世纪初的“学堂乐歌运动”时期(1903年至1919年左右),首先拉开这种体裁创作的帷幕的是李叔同于1912年所作的三部合唱《春游》。“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以后,萧友梅、赵元任等为数不多的先辈音乐家也相继创作了一些合唱作品。其中除萧友梅的《五四爱国纪念歌》(1924)和赵元任的《海韵》(1927)是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要求以外,其他绝大多数都取材于校园生活(如萧友梅的《寒假旅行》[1922])或自然景观(如萧友梅的《春江花月夜》[1929])。它们反映的生活面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