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专利 视频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8)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8)
按年份分组
2017(1)
2016(1)
2010(2)
2009(1)
2006(1)
1994(1)
1991(1)
按来源分组
北方音乐(2)
音乐爱好者(1)
音乐研究(1)
内蒙古艺术(1)
儿童音乐(1)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
相关搜索词
黎锦晖与他的学堂乐歌
作者: 陈祎  来源:北方音乐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民国音乐  黎锦晖  学堂乐歌  毛毛雨 
描述:黎锦晖,我国著名的音乐家,中国流行音乐奠基人,中国儿童歌舞剧的开创者,代表歌曲传唱于中国各地,经受了历史的考验经久不衰。他在音乐方面的贡献有目共睹,尤其是在儿童歌舞剧与电影演艺事业的辉煌,他对近现代儿童乐歌的兴旺与发展也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深刻的影响了学堂乐歌的发展与后续儿童音乐与进步。
黎锦晖与学堂乐歌
作者: 齐柏平  来源: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黎锦晖  学堂乐歌  平民音乐  学术成果 
描述:黎锦晖是儿童歌舞曲和儿童歌舞剧的鼻祖,他虽然没有进入音乐学院学习,却在音乐创作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显然有其内在原因。笔者认为,这与他在学堂乐歌时期的学习、教学与创作活动有极大关联。解密其中奥妙,考察其与学堂乐歌的关系,扩大对他的研究范围,以求抛砖引玉。
浅谈黎锦晖的儿童歌舞音乐创作
作者: 惠凡  来源:北方音乐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音乐作品  近现代音乐  黎锦晖  儿童歌舞剧  学堂乐歌  音乐创作  艺术语言  歌舞音乐  中国音乐  少年儿童 
描述:中国近现代音乐如果从学堂乐歌的诞生开始算起,已经发展了百年。在这一百年之中涌现出众多优秀的作曲家,其中有一位对中国音乐的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1927年他创办了
还应再回首──《黎锦晖评傅》读后
作者: 项阳  来源: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音乐史  黄色音乐  黎锦晖  儿童歌舞剧  学堂乐歌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背景  三十年代  爱情歌曲  二十年代 
描述:还应再回首──《黎锦晖评傅》读后
从黎锦晖、聂耳歌曲创作看20世纪我国音乐发展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作者: 张华  来源:儿童音乐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聂耳  时代性  中国新音乐  歌曲创作  作曲家  黎锦晖  学堂乐歌  民族性  艺术形象  音乐创作 
描述:中国新音乐文化始于20世纪初,是在中国新式学堂的建立和西洋音乐传入的背景下逐步发展起来的。最初,主要形态就是所谓的"学堂乐歌"。至20世纪20年代前后,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在国内民族民主革命斗争逐步进入高潮的推动下,音乐的题材内容转变为以
黄自艺术思想的萌芽、形成与发展
作者: 成泽卿  来源:内蒙古艺术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音乐教育  艺术思想  形成与发展  黄自  音乐理论  西方音乐  教育事业  近代音  学堂乐歌  音乐家 
描述:黄自是我国20世纪30年代一位极具影响力,兼备道德、文章于一身的杰出音乐家,他一生致力于中国的音乐教育,为我国近代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黄自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出生于江苏省川
论黄自合唱作品的作曲技法特征
作者: 许康健  来源:音乐研究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技法特征  音乐作品  20世纪初  合唱作品  合唱音乐  黄自  作曲家  学堂乐歌  基督教音乐  19世纪末 
描述:中国合唱音乐的发展,跟19世纪末西方基督教音乐在中国的流传和20世纪初“学堂乐歌”运动有着紧密的联系,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众多作曲家的辛勤耕耘下,百年来已经积淀下大量的合唱音乐作品。前人对这些音乐作品已有一定的理论研究,然而这些研究大多带有史论性质,从作曲技法角度出发所进行的研究却并不多见。
中国第一首以抗日救亡为主题的合唱歌曲--为黄自的《抗敌歌》问世60周年而作
作者: 戴鹏海  来源:音乐爱好者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合唱作品  《春江花月夜》  海韵  四部合唱  反帝反封建  黄自  学堂乐歌  李叔同  抗敌歌  萧友梅 
描述:我国的合唱体裁创作可以追溯到本世纪初的“学堂乐歌运动”时期(1903年至1919年左右),首先拉开这种体裁创作的帷幕的是李叔同于1912年所作的三部合唱《春游》。“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以后,萧友梅、赵元任等为数不多的先辈音乐家也相继创作了一些合唱作品。其中除萧友梅的《五四爱国纪念歌》(1924)和赵元任的《海韵》(1927)是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要求以外,其他绝大多数都取材于校园生活(如萧友梅的《寒假旅行》[1922])或自然景观(如萧友梅的《春江花月夜》[1929])。它们反映的生活面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