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专利 视频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胡政之与蒋介石的关系
作者: 王咏梅  来源:国际新闻界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蒋介石  大公报  胡政之 
描述:胡政之是和《大公报》渊源最深、对报纸贡献最大的人。他与蒋介石的关系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大公报》与政府的关系。
胡政之申请“兑换”20万美元官价外汇动机辨析:兼议抗战胜利前后民营大报的发展渴望
作者: 陈志强  来源: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20万美元官价外汇  兑换动机  民营大报  胡政之 
描述:新记《大公报》"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宗旨和言论自主、经济独立的办刊方针,在中国新闻史上享有很高的美誉度、公信力和影响力。但在抗战胜利前夕,胡政之主动向蒋介石申请"兑换"了20万美元的官价外汇。这一行为,与新记《大公报》一贯的宗旨相悖,事后也招致了诸多观点迥异的评价。在抗战节节胜利的背景下,民营大报意识到了即将迎来的发展契机,但同时也知道在与党营新闻业的竞争中必将处于不利的地位,于是为抢得先机而各显神通。新记《大公报》"兑换"官价外汇采购现代化的印刷设备,可以看作是胡政之谋划报社战后发展的重要而无奈的
浅析胡政之办报“新路径”
作者: 沈洋 杨飞  来源:新闻世界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新路径  胡政之  办报 
描述:胡政之在长达40年的报刊生涯中对《大公报》的贡献毋庸置疑。作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公众人物,胡政之与其他报人有很大区别,那就是他所提出的办报新路径。笔者试图分析他所摸索出的新路径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希望能对报刊新闻改革有所启发。
胡政之的新闻职业伦理观及其实践
作者: 陈志强  来源: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新闻职业观  不媚世俗  胡政之  不媚强梁 
描述:胡政之的新闻职业伦理观,在新闻报道方面具体表现为公开地获得新闻、真实地报道新闻,在新闻评论方面表现为"不媚强梁"和"不媚世俗",自主地发表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这些主张,集中反映了民国以后新闻界对新闻职业伦理的积极探索,也表明当时新闻界一部分优秀的从业者,已经能够自觉地在新闻实践中遵循新闻职业伦理的基本要求。
试论胡政之新闻思想的核心
作者: 王咏梅  来源:当代传播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舆论观  新闻思想  胡政之 
描述:胡政之的新闻思想建立在其社会思想之上,以其舆论观为核心。本文介绍了胡政之对舆论的作用、健全合理的舆论的形成过程和条件的认识,揭示了胡政之的新闻思想及实践。
胡政之的“文人论政”思想对《大公报》的影响
作者: 张湾  来源:新闻世界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文人论政  公共领域  胡政之 
描述:中国公共领域的发展一直和报纸休戚相关。20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因其所处战争环境,公共领域开始建设发展,这时期《大公报》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胡政之的"文人论政"思想一直推动着《大公报》的发展,使之独具特色。
胡政之的新闻人才观及其实践
作者: 陈志强  来源: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人才培养  兼容并包  左派人士  胡政之 
描述:《大公报》人才辈出,负责报纸经营管理工作的胡政之贡献良多。胡政之认为,突出的个人能力、新闻的职业操守观和对新闻业的热爱,是新闻从业者成才的基本条件。在具体的人才养成实践中,胡政之积极探索了不拘一格遴选人才、放任和信任人才、制度管理和人性化执行等做法,成效显著。基于新闻理念和竞争的需要,胡政之对左派人士也比较重用与宽容。
胡政之对王郅隆时期《大公报》的改革
作者: 王咏梅  来源:国际新闻界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大公报》  胡政之  王郅隆 
描述:胡政之对《大公报》的改革,使1916年10月到1920年8月成为《大公报》王郅隆时期最兴旺的几年。
事业与营业:胡政之媒介经营理念略论
作者: 贾晓慧 王瑾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经营理念  大公报  文化产业  胡政之 
描述:在军阀割据、外忧内患的年代,胡政之经营的《大公报》,既坚持了新闻事业的理念,也使报纸有了赢利,兼顾了文化事业的营利性和非营利性。胡政之操守报业的报格,将报纸营业当事业来做,具有“做大事业”的长远目光,其过人的洞察力,复合型的才智和为事业奋斗的精神,是经营《大公报》成功的关键。
胡政之先生在新记《大公报》(下)
作者: 王咏梅 李胜南  来源:团结与民主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战地记者  办报理想  《大公报》  胡政之 
描述:胡政之先生很有眼光,也善于观察,他曾说,“我只要和某人见个面,谈谈话,就可知此人如何,然后度才量用,随时考验和培养……”(胡济生,《忆我的父亲胡政之》)他对报馆同人的兴趣和能力都了然于胸,也就能针对其特点分配相应的工作,这样,报馆里多能人尽其才。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