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专利 视频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1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1)
按年份分组
2017(1)
2016(1)
2015(1)
2009(4)
2008(1)
2007(2)
2002(1)
按来源分组
国际新闻界(4)
新闻春秋(3)
团结与民主(1)
新闻与传播研究(1)
新闻记者(1)
当代传播(1)
相关搜索词
百年前上海《大共和日报》的独家新闻:胡政之采访“二十一条”兼及胡政之的采访特点
作者: 王咏梅  来源:新闻春秋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采访特点  “二十一条”  胡政之 
描述:胡政之以采访巴黎和会闻名于世,但早期对“二十一条”的报道,证明了他具有一位合格新闻记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游刃有余的社交能力、灵敏的新闻判断能力。该报道成为上海《大共和日报》的独家新闻,显示出他出色的职业才华和深厚的事业潜力。作为一名优秀的记者,胡政之的采访特点是:积极开拓新闻来源;选择时机采访真相;随机应变抓独家新闻。
“以公正舆论促进国家现代化”:胡政之对“五卅惨案”的评论
作者: 王咏梅  来源:新闻春秋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国闻周报》  评论  胡政之  “五卅惨案” 
描述:胡政之在90年前对"五卅惨案"的时评,既能反映他的时评特色和所办《国闻周报》的风格,又能展现一位民国时期新闻从业者对新闻自由、国民公意、群众运动等现代民主政治关键词的深刻理解和对怎样打破帝国主义国家歪曲宣传在国际传播中的垄断地位的真知灼见,更能显示出这位知日派新闻家对包括中日关系在内的国际问题的基本态度、鲜明的爱国立场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试析胡政之新闻评论的特色
作者: 王咏梅  来源:新闻春秋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特色  新闻评论  胡政之 
描述:胡政之不仅是我国著名的记者、报纸经营人才,而且也是杰出的报刊政论家。其新闻评论的特色是:选材范围广,以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内政外交事件为主;时效性强,对重大新闻事件密切关注,形成连续评论;体裁不拘一格,论证方法多种多样,语言浅显易懂,观点鲜明;注重用事实说话,论证有据,令人信服;不少新闻评论对所涉问题从法律角度分析,逻辑清晰,理由充分,说服力强;不少新闻评论把中外情形相比较,开阔了读者眼界,在比较中加大了论证力度;评论风格平和理性。
胡政之与蒋介石的关系
作者: 王咏梅  来源:国际新闻界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蒋介石  大公报  胡政之 
描述:胡政之是和《大公报》渊源最深、对报纸贡献最大的人。他与蒋介石的关系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大公报》与政府的关系。
胡政之创办“国闻通信社”
作者: 王咏梅  来源:国际新闻界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胡政之  国闻通信社 
描述:胡政之创办国闻通信社,并使它成为中国第一个全国性民营通讯社。
胡政之与巴黎和会
作者: 王咏梅  来源:国际新闻界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巴黎和会  胡政之 
描述:1918年12月,胡政之以《大公报》记者身份赴欧洲采访巴黎和会,成为巴黎和会签字那天惟一到场的中国记者,也是第一位现场采访国际会议的中国记者。
试论胡政之新闻思想的核心
作者: 王咏梅  来源:当代传播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舆论观  新闻思想  胡政之 
描述:胡政之的新闻思想建立在其社会思想之上,以其舆论观为核心。本文介绍了胡政之对舆论的作用、健全合理的舆论的形成过程和条件的认识,揭示了胡政之的新闻思想及实践。
一段被尘封的历史,正被徐徐揭开:《回忆胡政之》出版兼及胡政之研究现状
作者: 王咏梅  来源:新闻记者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近代以来  回忆  出版  风云人物  历史记忆  新闻史  现状  大公报 
描述:“谈中国近代以来的新闻史,大公报是一座绕不过去的高山;谈大公报的风云历程,胡政之又是那绕不过去的风云人物之一。近20多年来,我们看到了大公报旧人张季鸾、王芸生、范长江……那一座座雕塑式人物一再被人礼赞,而胡政之却很少被人提及。……可以想见,胡政之,这个旧时大公报的灵魂人物,似乎正在我们的历史记忆中淡去。
胡政之对王郅隆时期《大公报》的改革
作者: 王咏梅  来源:国际新闻界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大公报》  胡政之  王郅隆 
描述:胡政之对《大公报》的改革,使1916年10月到1920年8月成为《大公报》王郅隆时期最兴旺的几年。
是经验总结,还是理想追求?:从胡政之入手探悉“四不”方针的来源
作者: 王咏梅  来源:新闻与传播研究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经验  理想追求  宣传机构  张季鸾  《大公报》  创办者  吴鼎昌  新闻业 
描述:四不方针具体是怎样形成的?过去所有相关著作和论文,从未清晰阐释四不方针的来源。在三个创办者中,胡政之最具代表性:吴鼎昌没有从事新闻业的经历;张季鸾则因坚持反对袁世凯受到后人褒奖;而胡政之在主编旧《大公报》时,就被怀疑对段琪瑞有所偏私,被证明接受过安福系的津贴,其所办的旧《大公报》、《新社会报》、国闻通信社也被认为是安福系的宣传机构。时人和后人对他的认识准确吗?这样一个备受人们诟病的过程,他是怎样经历的?又是怎样吸取经验和教训的?本文尝试着思考和回答这些问题。分析表明:四不方针是胡政之基于自身经验教训,与吴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