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专利 视频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上海大剧院
作者: 卢志刚 黄炎冰  来源:室内设计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INTERNAT  上海大剧院  ARCH  释音  ITEC  上海市民  黄浦江  空间语  钢索玻璃幕墙  室内设计 
描述:新近落成的上海大剧院,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成为上海市民最为关注的建筑物,经过4年6个月的热切期待,当上海大剧院以自己迷人的风姿,驻立在黄浦江畔时,作为建筑设计人员,最关切的必定是上海大剧院如何以建筑
都督夫人董竹君
作者: 徐  来源:剧本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袁世凯  女招待  都督  水烟袋  董竹君  夏国  老夫人  黄浦江  文明棍  共产党 
描述:都督夫人董竹君
世纪“国宝”赵朴初
作者: 丁兆甲  来源:铁军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抗日救亡  租界  上海  教育  新四军  难民救济  收容所  国宝  黄浦江  工部局 
描述:今年是敬爱的赵朴老百年诞辰,他离开我们已整整七年了,但他慈祥的音容笑貌仍不时在我脑海中浮现,永远不会忘记。赵朴老1907年生于安徽太湖县。他人如其名,一生朴朴实实,朴实如初,2000年两袖清风仙逝了。他历经20世纪中清代、民国和新中国三个时期,曾受过教会学校的教育,但却虔诚地信奉佛教。他以精深的佛学造诣和人格魅力而成
在豫园占一位 向南京路黄浦江伸一脚
作者: 朱玉琪  来源:上海工艺美术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高档  特色旅游  消费季节  南京路  礼品  黄浦江  民族建筑  过规  工艺品  商品结构 
描述:豫园是上海市区唯一规模最大的具有民族建筑风格和人文环境的特色旅游景区。最近几年经过规划改造,场面目趋庞大,吸引了中外无数的游客。与此同时,其商业也得到了发展。
“老码头”:上海的新时尚
作者:暂无 来源:商业企业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黄金荣  油脂厂  时尚  仓库  黄浦江  码头  产品设计  上海滩 
描述:黄浦江沿岸,是繁花似锦的老上海核心地。十六铺,更是十里洋场光鲜飞扬的起始地。在那里,原本是“上海油脂厂”的破旧厂房、“上海滩大亨”黄金荣、杜月生仓库,现被改建成汇聚世界美食、餐饮酒吧、创意产品设计
上海老街倚老卖老
作者: 徐维星  来源:中国环境报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百年老店  烹饪制作  倚老卖老  老街  城隍庙  茶楼  星罗棋布于  和气生财  春风得意  黄浦江 
描述:上海的老街──即为拱围于上海市南市区豫园外围的街道方滨中路。与处于其北端的以小商品而闻名的福佑路一起形成一南一北两条不同风格的街市。要了解上海,就得知晓豫园;要领略豫园,就得踏访老街。随着这条著名的老街的“建旧如初”重新修缮的竣工礼炮声,上海“城隍庙”的老街成了人们争先前往踏访的去处。如果说“兄弟街
重游外滩源
作者: 张力平  来源:老同志之友(下半月)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外滩源  苏州河  交汇处  历史感  重游  黄浦江  现代城市  上海外滩 
描述:外滩源位于黄浦江和苏州河的交汇处,是上海外滩“皇冠”上的一颗“明珠”。不知道谁给它起了这么个有“历史感”的名称。细细想想,还真有道理。“外滩源”是外滩“万国建筑博览会”的源头,近代上海外滩文化的源头,乃至上海现代城市的源头!我国近现代的金融业和贸易业正是从这里孕育发展并走向壮大……
外滩鱼葳NEW0PEN想和寿司师傅聊聊天!
作者:暂无 来源:中外食品工业(上)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寿司  优雅  外滩  地理位置  建筑面积    黄浦江  大都市 
描述:鱼蒇外滩别馆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雅,正对黄浦江畔。位于BUND22中心三层的店铺采用更摩登洋气的现代东京和式主题,有近400平米的建筑面积。优雅而呈现出大都市的休闲与璀璨,金色包围着江上的璧光熠熠。
潘晓婷外滩缘
作者: 六月 袁晨雨  来源:旅游世界(旅友)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十里洋场  酒店  外滩  英国文艺复兴  设计师  巴洛克  旅行  半岛  黄浦江  风格 
描述:黄浦江畔以号为名的外滩楼群相比,外滩源偏居于苏州河畔,闹中取静之处,显得清静如许。巴洛克式清水红砖的益丰洋行,孕育了外滩的万国楼群。如今,这座英国文艺复兴风格的老楼,转身为益丰外滩源,成为十里洋场
黄浦江 外滩:百年幽梦
作者:暂无 来源:世界建筑导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西方人  清晰图像  影像  他者  当代人  外滩  中国  黄浦江  老照片  摄影师 
描述:当中国的影像在19世纪被西方人带到西方,他们吃惊地发现和自己想像中的神秘国度有着天渊之别。这个"他者中国"尽管是各种误解和偏见的产物,但同时却非常难得的让我们当代人获得了,关于自己清晰图像史证和某种尚待发掘和反思的影像身份。从本期开始我们将陆续刊登一批在1910年至1930年拍摄的,反映中国不同城市的老照片,其中大多数是由西方摄影师拍摄的,也鲜见于国内的媒体。那时的中国是个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