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专利 视频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老店铺豫园有“门”
作者: 羊章女  来源:科技智囊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豫园  城隍庙  旅游者  老字号  改造  建筑风格  古朴典雅  民俗文化  海内外  小商品 
描述:名闻海内外的上海老城隍庙,即今上海豫园旅游商城,前些年,经过大规模的改造和扩建,显得更具魅力了。最近,记者来到这儿采访,一下就被那人山人海的盛景所吸引,我们随着摩肩接踵的人流,领略了恢宏壮观又古朴
人民广场地下车库应用中心岛法施工技术
作者: 邱锡宏  来源:上海建设科技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广场  地下车库  地下建筑  施工技术 
描述:上海软弱土中施工深大基础或深大地下结构,通常采用支护措施来保证基坑开挖。而人民广场地下停车库主体结构则采用了中心岛法(不设内支撑)施工技术,周圈顶板下采用半逆作法施工,为深大基础施工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施工技术,并荣获建
人民广场地区非政治性不安定因素引发的治安事件现场处置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于洪生 龚焕  来源:公安理论与实践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不安定因素  非政治性  治安事件  引发  人民广场  中心地  人大常委会  实践与思考  城市建设  周边地区 
描述:人民广场地处上海中心地带,自市人大常委会和市人民政府迁入市政大厦办公以来,广场又成为上海的政治中心,各种重要会议和外事活动经常在这里举行。维护人民广场及周边地区的政治稳定,及时妥善地处置各类非政治性
董竹君同志逝世
作者:暂无 来源:人民日报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周兴维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骏一绘“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二十世纪奇女子董竹君,1900生于上海,父亲是洋车夫,母亲是洗衣女佣。13岁时为替父母还债,沦为青楼歌女。14岁逃出火坑,与革命党人夏之时东渡日本,后贵为督军夫人。因不满父权夫权统治的封建家庭桎梏,29岁时毅然出走,抛弃富贵荣
静安南京路物业管理特征、模式和功能
作者: 程建钧  来源:上海房地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世界经济  价值化  中心商业区  管理特征  中央商务区  现代化商业  南京东路  经济中心城市  District  管理手段 
描述:(CentraeCommercialDistriet,即中心商业区);从现代化规模和程度而言,它将优于南京东路。改造后的静安南京路将与逐步成为世界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的上海这一国际化特大
钱君匋客串《大众报》
作者: 张生力  来源:湖南党史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美术编辑  张天翼  巴金  开明书店  左翼作家  郭沫若  楼适夷  《小说月报》  20年代  叶圣陶 
描述:抗战初期在长沙创办的《大众报》,版面设计和插图标新立异,别开生面,令人喜闻乐见。担任该项工作的便是钱君先生。钱君是中国新式书刊装帧的开拓者之一.他擅长绘画、书法和篆刻,30年代在上海滩为鲁迅、茅盾
相思情无限 挥泪志弥坚——记龚澎和刘文华
作者: 宗道一  来源:党史博采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袁世凯  太行山  彭德怀  思情  燕京大学  抗战时期  “一二·九”运动  学生自治会  辛亥革命时期  周恩来 
描述:袁世凯通辑,亡命日本。1914年10月10日,龚澎生于东京湾西岸、日本最大的海港横滨。不久,窃国大盗袁世凯一命呜呼,龚镇洲一家始得以返回祖国。1928年她与胞姐龚普生同入上海圣玛利亚女中就读。1933
胡政之主办的《国闻周报》
作者: 刘阳  来源:民国春秋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袁世凯  蒋介石政权  中国现代史  民国时期  周报  反直三角同盟  《大公报》  胡政之  吴鼎昌  总编辑 
描述:回国。1912年担任上海《大共和日报》日文翻译,1913年任该报总编辑。1915年,因及时报道“二十一条”的幕后交涉情况、揭露袁世凯的卖国行径,在新闻界崭露头角。1916年,担任安福系《大公报》经理兼总编辑,宣扬皖系的亲日路线,为国人所讽
钱君匋和君匋艺术院
作者: 陈念云  来源:文化交流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艺坛  音乐出版  印章  珍品  歌曲  叶绍钧  赵之谦  文物  书籍装帧  旧体诗词 
描述:今年91岁高龄的钱君匋老先生,人们或称之为“艺坛多面手”或称之为“世坛奇才”,对钱老来说,这都当之无愧。早年是音乐家、诗人、书籍装帧家钱老弱冠之年就首先在音乐领域崭露头角。他毕业于上海艺术师范后
忆何香凝老人
作者: 陈凤兮  来源:前进论坛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革命家  太平洋战争  爱国人士  何香凝  蒋介石  棉背心  上海郊区  孙中山  宣传抗日救亡  30年代 
描述:很幸运,30年代初期我在上海读书,毕业出来便认识了何香凝先生,当时我还不到30岁,她是比我大一辈的入。由于她的言行使我折服,我业余时间便自愿登门,断续跟着她作些我力所能及的工作。她对我们工作上的要求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