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专利 视频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区镇也有休闲文化广场
作者: 宋卫邦  来源:海门日报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邦近年来,拥有“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江苏省卫生镇”“江苏省科技先进乡镇”等一系列荣誉称号的正余镇,一手抓经济建设,奋勇争先;一手抓生态环境,亮点纷呈。正余休闲文化广场就成为一道靓丽风景。正余休闲文化广场总投资150万元,位于省道335线北侧。东毗邻古色古香、雍容典雅的仿宋街,西接壤车水马龙、
滨江公园之老码头文化区 穿越时空 承载城市记忆
作者: 林卫东  来源:鹰潭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陈敏洁首席记者林东走进滨江公园,耸立在人们眼前的是高9.8米、跨度14.8米的青石牌坊,牌坊正面刻着“老码头通鄱湖风帆托起小乡镇,新枢纽边寰宇妙手铸成大铜都”、“鹰击长空万里扶摇追日月,潭通沧海
陶行知诞辰120周年纪念邮品将发行
作者: 吴卫群  来源:解放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记者吴群)为纪念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诞辰120周年,上海市陶行知研究协会与上海市邮政公司联合发行《陶行知先生诞辰120周年》系列纪念邮品,含个性化纪念封、邮资明信片、邮资纪念封各一枚
周恩来总理与邯郸纺织女工
作者: 张卫建  来源:工会信息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纺织工人  侵朝战争  地下水源  战略考虑  棉花产量  纺织企业  信得过产品  纺织工业部  居第  电力资源 
描述:燕赵自古不仅多慷慨悲歌之士,而且物华天宝,资源丰富。河北省是我国最高产棉省份之一,而邯郸的棉花产量又在河北省居第一位,约占全国十六分之一。1950年美国发动侵朝战争,出于战略考虑和国民经济建设布局的需要,中央决定在内地建设一批纺织企业。经考查,原纺织工业部认为邯郸占据棉花集中产地、地下水源充足、电力资源丰富、煤炭储藏量大、京广铁路穿越其间等优势,决
近代绘画之父徐悲鸿与周恩来总理
作者: 王卫华  来源:淮安区报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还是在1923年,留法的周恩来来到了位于拉雪兹神甫墓地东北角巴黎公社墙前,在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最后一批的牺牲者的阵地前致哀。他看到了一位年轻的中国画家在素描。他画的是那样专心致志,一丝不苟,周恩来就在一边看着,欣赏着,直到最后,这位年轻的画家随手采下几片叶子当书签,把画收入了画夹中时,周恩来上前
旧新间的彷徨:论鲁迅的诗
作者: 陈卫  来源: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旧体诗  鲁迅  散文诗  新诗  《野草》 
描述:鲁迅的诗歌作品相对他的杂文、小说,数量并不多,影响也有限。然而他的诗歌创作,又是不可完全忽视的一部分,表现出中国近现代诗歌在过渡时期的明显特征。鲁迅青年时期开始旧体诗创作,多与朋友交流,表达他对人生、社会的看法,有抒情、言志和讽世多种。他的自由体新诗响应五四新文化运动而作,艺术成就略逊,但《野草》集中的一些散文诗足以展现他的诗歌才华。在诗与散文的写作上,鲁迅用笔有所区别,散文技巧相对成熟。另外,针对鲁迅诗歌研究状况,简要地提及当前诗歌研究需避免的问题。
鲁迅与朱安的悲剧婚姻
作者: 崔卫平  来源:金秋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孔乙己》  朱安  杭州府  许寿裳  右手边  《故乡》  周冠五  砖塔胡同  第二年  川流 
描述:鲁迅与朱安的这门亲事,从一开始便伴随着阴影。1899年最初提亲时,周家正处于深刻的危机当中。祖父因为1893年犯下的科场贿赂案,仍然被囚禁于杭州府狱中,每年秋天家里要卖田借贷,拿出一大笔钱,来保住他的性命。父亲发病于祖父入狱的第二年,至1896年去世。两代男性长辈缺席,由鲁迅的母亲苦苦支撑着这个家。按鲁迅的说法,原有四五十亩水田
朱希祖与蔡元培
作者: 王爱卫  来源:德州学院学报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朱希祖  蔡元培  新史学 
描述:朱希祖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史学家,他与教育家蔡元培曾有过比较密切的交往。蔡元培主政北京大学期间,举荐朱希祖担任北大史学系主任,而朱希祖则贯彻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思想,将史学系创办成为国内高等院校史学专业化教育的典范。他们共同倡导“新文化”,引进“新史学”,还将部分“大内档案”引入北大研究整理。他们之间的学术交往直接影响了当时北大的教育改革,促进了中国史学的独立化和近代化。
朱希祖与蔡元培——与丁龙嘉教授的商榷
作者: 王爱卫  来源:德州学院学报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朱希祖与蔡元培——与丁龙嘉教授的商榷
论郎静山“集锦摄影”的中国美学:“六法”失读,谈艺应从“具体艺理”开始
作者: 唐卫  来源:艺术学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六法  郎静山  中国画  集锦摄影 
描述:郎静山是上世纪世界级的中国江苏摄影家,出生于淮阴,成名于大陆,因摄影是中国画意风格,史称“集锦摄影”,获多种重要奖项于国外。后半生创作与定居都在台湾,这样重要的摄影家,其画意风格让人津津乐道,但少有全面指导技法上的美学总结,深入探讨“集锦摄影”的画意风格。本文首先指出长时间人们对郎老指导法则:中国画历史中“六法”的误读,并阐释了世上真正的“六法”概念。并且指出郎静山对“六法”的理解一向失读,且指出这种失读背后真正深刻的艺术史原因。然后重新阐发,力图真正揭示出,郎静山作品风格背后的指导原则。并从“六法”失读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