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专利 视频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2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1)
按年份分组
2017(2)
2016(5)
2015(2)
2014(1)
2012(1)
2011(1)
2009(1)
2006(2)
2004(1)
2002(3)
1998(1)
1995(1)
按来源分组
书摘(21)
相关搜索词
记忆的碎屑--我与柯灵的一段"笔战"
作者: 黄裳  来源:书摘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沈从文  记忆  梅兰芳  柯灵  黄裳  《文汇报》  《开卷》  40年代 
描述:《开卷》九卷五期有古剑《柯灵的信和诗》一文。“附识”中有涉及我的两段话,有云:“40年代中期,他(柯灵)任上海《文汇报》主笔和副刊主任,斯时,黄裳从重庆返沪,柯灵赏识其博杂,拉入《文汇报》任记者。私下黄裳称他‘恩师’,暮年因梅兰芳书稿事,而起‘笔战’,坏了友情,近似沈从文与萧乾,实乃文坛憾事。”对此,我有两点更正。
“国宝”赵朴初
作者: 朱洪  来源:书摘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李维汉  佛教协会  赵朴初  佛教徒  上海市  国宝  周恩来  中国人民  反官僚主义  副主席 
描述:周恩来:赵朴初是国家的宝贝1951年年底,中央人民政府在国家机关人员中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作为中国人民救济总会上海市分会副主席、华东局民政部副部长,赵朴初经手了巨额捐款和救济物资。尽管周恩来、陈毅等非常相信赵朴初的人品,但根据政策,赵朴初
赵朴初说佛
作者: 朱洪  来源:书摘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赵朴初  佛教徒  弘一大师  主观唯心主义  无常  因果报应  解释  造物主  高僧  无我 
描述:万事万物都是因缘而起缘起论或者因缘观是佛教的根本原理之一。因,涉及主体的性质、成分与作用,故谓之因。缘,如因缘、所缘、等无间缘、增上缘,皆关系之缘。因缘和合而生法。赵朴初曾在题为《诗歌及其与佛教关系漫谈》的演讲中说:"佛教的宇宙观是不承认宇宙是
赵朴初眼中的海灯
作者: 张扬  来源:书摘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赵朴初眼中的海灯
周璇的第三次婚恋
作者: 周伟 常晶  来源:书摘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广告  父亲  金条  生活  认识  诈骗罪  周璇  审判员  唐棣  爱情 
描述:1951年8月的一天上午,我的妈妈周璇来到《和平鸽》导演顾而已寓所,刚进门顾而已就迎上来笑眯眯地说:璇子,今天请你来是为了画我们片子的广告,要劳驾你当模特儿。这是画家唐棣,都请这边坐,大家认识一下。一位高个子的英俊青年
黄宗英归还周璇遗产案始末
作者: 姜金城  来源:书摘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遗产  中级人民法院  周璇  精神病  孤儿院  被监护人  上海市  唐棣  抚养  人民币 
描述:三十多年前,周璇患了精神病,无法照顾她的儿子周民,是我把一岁的周民抱回家抚养。那时,我自己还没有孩子。二十多年前,周伟又送到我家抚养,当时他叫毕富伟,因为一家姓毕的领养过他。周伟到毕家之前是被孤儿院收养的,叫唐启伟。周伟到我家之后,我和阿丹商量给他
柯庆施其人
作者: 陈小津  来源:书摘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毛主席  柯庆施  中共八大  党的传统  个人  主要负责人  好学生  成都会议 
描述:一谈到柯庆施,耀邦伯伯打开了话匣子。他对这位“毛主席的好学生”有相当的了解,也有自己的评价。 耀邦伯伯告诉我,在党的传统上是不应该突出个人的。在中共八大会议上,大家都反对个人迷信,这个决议,我们都举手同意了,主席也举手同意了。在1958年3月召开的成都会议上,时任上海市委主要负责人的柯庆施语惊四座:“相信毛主席要相信到迷信的程度,服从毛主席要服从到盲从的程度。”耀邦伯伯说,我们听了柯庆施的这句话之后,都觉得很吃惊。我们对毛主席都很崇敬、很敬仰,但这个提法实在不妥。
鲜为人知的大鼻子将军罗生特
作者: 〔奥〕格尔德·卡明斯基  来源:书摘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鲜为人知的大鼻子将军罗生特
胡绳晚年论胡适
作者: 龚育之  来源:书摘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1998年  中心思想  胡适  胡绳  中间势力  晚年  人民共和国  五四运动 
描述:胡绳晚年十次谈话,十七次谈到胡适,中心思想是胡适属于中间势力。所谓胡绳晚年论胡适,主要是指《胡绳论“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一书所载胡绳从1995年到1998年的十次谈话中论胡适。胡绳这段时间同时主持编写两部书,
胡绳纪事
作者: 刘再复  来源:书摘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胡绳  编辑部  厦门大学  社会科学部  朱光潜  纪事  中国科学院 
描述:一九六三年我从厦门大学来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的《新建设》编辑部,当时我并不崇拜朱光潜、冯友兰这些老专家,认定他们已属于旧时代。作为一个红旗下长大的人文大学生,我心目中屹立着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学者星座,那是我内在的、隐秘的天空,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