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恩来的中日关系观
-
作者:曹应旺
年份期号:
2015-第9期
刊名:党史博览
关键词:北京时 日本人民 日本军国主义 中日关系 石川 田中角荣 松村谦三 日中友好 动物论 日本首相
- 描述:2013年暑假,笔者到日本拜会过一位做了半个多世纪日中友好工作、年已88岁的老人石川士郎先生。此前,2006年至2009年,笔者和他也有过多次交流。这次交流中,石川先生忧心忡忡地对笔者说:“最近的日中关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形势最严峻的时候。”中日两国是在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北京时恢复邦交正常化的。按照石川先生的话来思考,结论是:“购
- 周恩来的严厉
-
作者:轩遄
年份期号:
2016-第1期
刊名:新湘评论
关键词:基本色调 普通工作人员 党和国家领导人
- 描述:总理个人的基本色调是温文尔雅,和蔼可亲,但绝不缺少严厉。上至党和国家领导人,下到身边普通工作人员,没有谁不曾感受到这种严厉。一般来说,"这是绝对不允许的!"算是周恩来很厉害的话了。但在"文革"中,周恩来还说过不少硬话。成都破"四旧",有人欲捣毁武侯祠,周恩来说,"谁敢损毁武侯祠就杀谁的头!"武侯祠遂完好无损。造反派欲冲击会场揪斗陈毅,周恩来说,除非你们从我身上踏过去!陈毅遂安全脱身。
- 周恩来的三次预言
-
作者:权延赤
年份期号:
2016-第15期
刊名:夕阳红
- 描述:周恩来的三次预言
- 周恩来的三个苦命干女儿
-
作者:东岳
年份期号:
2017-第3期
刊名:金秋
关键词:女儿 孙炳文 20世纪20年代初 部门主任 周恩来 中国共产党 孙维世 国民党特务
- 描述:周恩来与邓颖超一生有3个干女儿,一个是叶挺将军的女儿叶扬眉,因与父母一起搭乘那架后来坠毁的飞机,很小的年纪就去世了。另外一个是他在南开时的同学谌小岑的女儿,在延安因为窑洞坍塌而被砸死。有幸活到解放后的是孙维世。孙维世是孙炳文烈士的女儿。孙炳文早期与朱德一样都是军阀时期的军人,他们在20世纪20年代初坚决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国之后,孙炳文担任了黄埔军校的部门主任,主管后勤。“四一二”事件时,国民党特务抓住孙炳文,在上海龙华广场实施了腰斩酷刑,
- 周恩来的一幅珍贵题词
-
作者:秦九凤
年份期号:
2017-第2期
刊名:中华魂
关键词:朝阳区 研究室 题词 三里屯 周恩来
- 描述:1997年秋天,笔者为淮安筹备纪念周恩来百岁诞辰的事,赴京到朝阳区三里屯拜访曾当过周恩来的保健护士、刚从中央文献研究室离休不久的郑淑芸女士。因为我们之前已经多次交往,彼此之间很熟悉,因此就在她的家中攀谈起来。郑淑芸的丈夫崔长庚问我:"周恩涛是总理(周恩来)什么人?""是总理同一曾祖以下‘恩’字辈的老大,总理喊他大哥。"我告诉崔长庚,"你问他干什么?""我姐姐崔青云嫁给周恩涛的儿子周尔圻。尔圻在‘文革’期
- 周恩来的一幅珍贵题词
-
作者:秦九凤
年份期号:
2016-第10期
刊名:福建党史月刊
关键词:朝阳区 研究室 题词 总理 三里屯 周恩来
- 描述:1997年秋天,笔者为我们淮安筹备纪念周恩来百岁诞辰的事赴京到朝阳区三里屯拜访曾当过周恩来的保健护士、刚从中央文献研究室离休不久的郑淑芸女士。因为我们之前已经多次交往,彼此之间很熟悉,因此就在她的家中攀谈起来。郑淑芸的丈夫崔长庚问我:“周恩涛是总理(周恩来)什么人?”“是总理同一曾祖以下‘恩’字辈的老大,总理喊他大哥。”我告诉崔长庚,“你问他干什么?”“我姐姐崔青云嫁给周恩
- 周恩来的一幅珍贵试笔
-
作者:秦九凤
年份期号:
2016-第12期
刊名:福建党史月刊
关键词:历史人物 书法艺术 周恩来 艺术评论
- 描述:一些有声望的名人在他们题签前总要先行试笔,待试得自己满意了,才正式挥毫书写。但是,这些试笔一般是不保存下来的。笔者曾亲眼见到画家陈大羽、亚明等人亲手将试笔件当场撕毁,揉成一团扔进废纸篓。伟人周恩来也不例外,他在正规的题书、写字时也都要试笔。他的警卫员乔金旺同志1997年曾在他的北京家中对笔者说,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南
- 周恩来的“震怒”
-
作者:本刊辑部
年份期号:
2016-第1期
刊名:当代兵团
关键词:副部长 国务院会议 人民群众 部长们 清了 住心 明经 利益攸关 制度问题
- 描述:周恩来面对那些与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攸关的部长们时,一向表现得非常严肃、要求很高,对于个别工作做得不到位的干部则会忍不住发起脾气来。一次,周恩来主持国务院会议。一位部长在汇报工作时,全部照着材料念还念不流利,有时甚至念错闹出了笑话……
- 周恩来的“家宴”
-
作者:付裕
年份期号:
2017-第1期
刊名:党建文汇(上)
- 描述:1968年8月,15岁的周秉建做出人生中第一个重大的决定,她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去内蒙古大草原的牧区插队。 当时,由于学校实行了军事化管理,因为怕得不到批准,执拗的姑娘就一次次地写申请,一趟趟地找学校的负责人,一遍遍地找西城区安置办的同志和内蒙古来北京接收知青的工作人员“泡蘑菇”。几个月后,她终于如愿以偿,获得批准。
- 周恩来的“家宴”
-
作者:付裕
年份期号:
2017-第1期
刊名:党建文汇(上半月)
关键词:内蒙古 家宴 1968年 党和政府 周恩来
- 描述:1968年8月,15岁的周秉建做出人生中第一个重大的决定,她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去内蒙古大草原的牧区插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