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专利 视频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5)
报纸(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8)
按年份分组
2016(5)
2014(2)
2008(1)
按来源分组
生活教育(2)
江淮时报(1)
人民政协报(1)
乌兰察布晚报(1)
徽州社会科学(1)
中国纪念馆研究(1)
民办高等教育研究(1)
相关搜索词
浅谈陶行知的真人教育
作者: 凌文  来源:生活教育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真人标准  学做真人  陶行知  自立立人 
描述:陶行知的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关键词就是“真人”二字,其核心理念就是“教人求真、学做真人”。什么是真人?真人的内涵是什么?这就需要我们去探讨。不同时期,陶行知对真人的解读不尽相同,随着生活的变化,培养真人的要求也不一样,所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活的与时俱进的理论,符合中国的国情,是当下教育向深水区锐意探索过程中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理论。本文就陶行知自立立人、真人标准、学做真人三方面谈谈自己的想法,旨在抛砖引玉。
陶行知少年时家境初探
作者: 凌文  来源:民办高等教育研究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行知家庭背景  徽州教育  少年陶行知 
描述:陶行知先生的读书过程虽有短暂的辍学经历,但整个过程是完整的。一个人要完成从幼稚园、小学、中学、大学以及出国留学的读书生涯是要花费很大一笔钱的,一般的家庭是难以承受的,陶家只是供给陶行知基本的甚至是部分的生活开支。据目前掌握的资料看,陶行知在旸村蒙童馆和县城小北街崇一学堂读书都是免费的。陶家的经济状况如何,又是如何解决学费这个问题的呢?本文试着做一个初步的探讨。
党外布尔什维克——陶行知
作者: 凌文  来源:中国纪念馆研究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爱国拥共  宗教信仰  陶行知  党外人士 
描述:陶行知是党外民主人士,较早接触了马克思主义,与李大钊、陈独秀都曾共事;抗日战争时期,陶行知作为国民外交使节出访英国时三次瞻仰马克思墓并题诗一首;经共产党人吴玉章、田汉的介绍,他读过《列宁传》和《资本论》;在重庆,他与毛泽东同志亲切交谈,并带领育才学校的学生亲自到九龙坡机场送毛泽东同志回延安;他经常到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与周恩来会晤,回来后告诉夫人吴树琴说:"去时腹中空,回来力无穷."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在革命圣地延安推广,当时边区政府把延安中学改为行知中学.1946年7月25日,陶行知在上海因劳累过度突发脑溢
陶行知与小朋友吴立邦之间的情谊
作者: 凌文  来源:徽州社会科学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侧面  小朋友  情谊  陶行知  人生  解惑 
描述:在《陶行知全集》中有三封信是陶行知写给徽州小朋友吴立邦的。通过这三封信我们感觉到吴立邦小朋友是幸福的,在他人生扬帆远航之际就有大朋友陶行知给他写信,释疑解惑,指导人生之路,从不同的侧面探讨人生的真谛,这三封信不仅仅是写给吴立邦小朋友的,而是对所有读者都有所启迪和教益,让我们一同来分享上世纪20年代陶行知写给吴立邦小朋友的信。
陶行知介绍白求恩来到中国
作者: 凌文  来源:乌兰察布晚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1937年7月30日,陶行知应邀参加美国洛杉矶医友晚餐会。恰巧加拿大著名胸外科医师白求恩也应邀赴宴。当白求恩走到陶行知面前时,主人热情地分别作了介绍。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趁宴会还未开始,两人作了简短而亲切的交谈。当白求恩得知陶行知来自战火纷飞的中国时,立即伸出大拇指加以赞扬。陶行知还向白求恩介绍
陶行知介绍白求恩来到中国
作者: 凌文  来源:人民政协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1937年7月30日,陶行知应邀参加美国洛杉矶医友晚餐会。恰巧加拿大著名胸外科医师白求恩也应邀赴宴。当白求恩走到陶行知面前时,主人热情地分别作了介绍。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趁宴会还未开始,两人作了简短而亲切的交谈。当白求恩得知陶行知来自战火纷飞的中国时,立即伸出大拇指加以赞扬。陶行知还向白求恩介绍
陶行知的战略眼光和军事实践
作者: 凌文  来源:江淮时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安徽省陶行知纪念馆陶行知先生是近代中国杰出的人民教育家,他的理论博大精深,1927年倡导和发起的乡村教育运动,是陶先生根据中国的国情,以战略家的眼光,把教育从城市转移到农村,把接受教育的对象从有权有势的少数人向无权无钱的劳苦大众倾斜,首开中国教育公平之先河。乡村教育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大张旗鼓地开展,影
陶行知的“徽骆驼”精神
作者: 凌文 林文胜  来源:生活教育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分田  传统文脉  生活教育理论  徽商  两山  平民教育运动  聚族而居  徽骆驼  七山一水  三四 
描述:一、徽州与徽骆驼徽州地处皖南崇山峻岭之中,从中原南迁而来的部族多选择“两山夹一坞”的山间平地聚族而居。长期以来徽州一直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和民情。徽州的地形地貌有一句谚语概括的十分精当:“七山一水一分田,还有一份是庄园。”这就造成了严重的地少人多的矛盾,大量徽州人被迫外出经商谋生,便有了谚语“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徽商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