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专利 视频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认同、他者、侨易——夏志清、柯灵、许子东的张爱玲文学史意义论述
作者: 萧凤娴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张爱玲  侨易学 
描述:自20世纪以来,当中国因列强侵略,选择接受西方教育体制后,现代文学学科开始建立,也就有了文学史撰写.从文学史书写文本中,可见文学史家的史观、作家的选择、作家作品叙事、批评成果.不同时期也会出现“重写文学史”“重研文学史”学术运动与思潮.在这些成果、思潮与运动中,中国的文学史作者,受族群、社会阶层、意识型态、国族身分(National identity)与价值归属感认同(sense of value identification)的影响,选择、接受、运用了各式各样、不同意义的西方现代性(Modernity)
再评柯灵的《遥寄张爱玲
作者: 刘锋杰  来源: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张爱玲  外缘利用论  人性  柯灵 
描述:柯灵在评价张爱玲时坚持的是一种“外缘利用论”,其一,没有认识到体验的真实比题材的 熟悉更重要;其二,忽略了张爱玲作品的前后期的联系;其三,不能认同张爱玲对政治的超 越。本文赞同从人性的角度评价张爱玲的所有作品,包括《秧歌》等。
意识形态的迷雾——读柯灵《遥寄张爱玲
作者: 刘锋杰  来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意识形态  外缘利用论  张爱玲  人性  柯灵 
描述:分析了柯灵《遥寄张爱玲》一文从意识形态视角、时代需要的视角解读张爱玲的评价方式 ,认为柯文深刻体现了“外缘利用论”的批评特色 ,主张回到文学本身 ,回到张爱玲本身 ,承认张爱玲作品的日常性意义与超越性意义的高度统一 ,力争在人性描写的层面上揭示张爱玲创作的深度。
论柯灵的散文
作者: 唐金海 张晓云  来源:文学评论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电影语言  张爱玲  散文语言  作家  散文创作  钱钟书  艺术表现  中国现当代散文  柯灵  文学语言 
描述:论柯灵的散文唐金海,张晓云以时代的、审美的、整体的和历史发展的眼光考察,柯灵无疑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的散文大家。但迄今为止出版的三、四十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均未对柯灵的散文给予应有的重视。人格和文格,人品和文品,为人和为文,其内容大体相似。人和文的关...
柯灵小说集序
作者: 李子云  来源:文学自由谈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张爱玲  电影剧  散文  小说集  柯灵  恭敬不如从命  长篇小说  作品  梁实秋  短篇小说 
描述:柯灵小说集序李子云上海文艺出版社准备结集出版柯灵先生写于1949年之前的短篇小说。承柯灵先生和编者李济生先生信任,嘱我写序。后生晚辈怎么可以为前辈写序?我感到十分惶悚。再三拜辞而不得,只好恭敬不如从命。我生也迟,收于这本集子中的小说,我过去全未读过。...
人生与艺术的崇高典型──记柯灵
作者: 李伟  来源:好家长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张爱玲  “五四”新文化运动  毛泽东  电影剧  杂文  “九·一八”事变  柯灵  时事周刊  《文汇报》  电影圈 
描述:人生与艺术的崇高典型──记柯灵
无欲则刚(记柯灵)
作者: 李子云  来源:读书杂志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十七年  张爱玲  作家  文化大革命  傅雷  柯灵  知识分子  作品  中国共产党  无欲 
描述:在我熟悉的老一代作家中,我觉得最让人羡慕的,要数柯灵同志了。从我认识他以后,三十多年以来,他的生活永远显得那样从容不迫、有条不紊。这种从容又绝非闲散。透过那宁静悠徐的表面现象,你可以感到一种永无停顿的分秒必争的紧张气氛。多年以来,他的作品源源不断陆续问世,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周璇:《我的所以出走》 严华:《九年来的回忆》在《万象》的“分手告白”
作者: 谢其章  来源:大众电影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张爱玲  周璇  合与分  银行存折  人的生存  说几句话  抗击打能力  婚姻  白纸黑字  百年歌 
描述:六十年时光骎骎驶过,当年这一对玉女金童的结合与分离,后人惟有一声叹息、一些痛惜。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百年歌声》绝代佳人,“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陈蝶衣见证了“周严之变”已是世纪老人,《万象》杂志也已成为旧书店的珍品价值逾万,人往风微,往事在说。
老上海南京路(续)
作者: 沈寂  来源:沪港经济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传奇》  张爱玲  秋海棠  张爱玲作品  南京路  谭正璧  双层公共汽车  《金锁记》  胡兰成  情报员 
描述:有幸见识哈同花园 我在格致公学读到高二,因与同学合办抗日刊物被校方开除,就转考入圣约翰大学预科。圣约翰大学原址现为华东政法大学,在今天的中山公园(当时叫兆丰公园)后门.我是住读生,每星期一早晨去学校,要到“新世界”附近乘双层公共汽车.我爱坐上层,一路上观赏静安寺路(现南京西路)的早景,倒也自得其乐。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