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专利 视频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教师发展中心在无锡成立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教育报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通讯员周丹)近日,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教师发展中心在江苏省无锡市正式揭牌成立。仪式上,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朱小蔓与无锡市教育局局长陆卫东共同签署了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与无锡市教育局合作共建“中国陶行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 教师发展中心在锡揭牌
作者:暂无 来源:无锡日报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日前,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教师发展中心在我市揭牌成立。据悉,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教师发展中心今后将以落实教育改革发展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核心,以满足一线基层学校和教师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导向,结合中国陶研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教学法研究中心工作年会召开
作者:暂无 来源:马鞍山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教学法研究中心工作年会召开11月19日至22日,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教学法(讲学稿)研究中心2013年工作年会暨马鞍山市第八中学第十四届教学研究周活动在马鞍山八中隆重举行。围绕“新课堂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来校上演话剧《永远的陶行知》
作者:暂无 来源:上海财经大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陶行知(右二)正在与赴农村锻炼的学生谈心王祖智摄本报讯9月20日晚,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来我校上演了精彩的话剧―――《永远的陶行知》。本场话剧以陶行知先生美国留学归来为起点,讲述了他不留恋舒适生活,坚持
骆驼中心学校组织陶行知教育思想学习会
作者:暂无 来源:今日镇海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本报通讯员)今年是陶行知先生诞辰120周年,骆驼中心学校结合“三思三创”“找标杆树标杆学标杆”活动,精心组织了陶行知教育思想研讨会,用陶行知的精神滋润教师的心灵,让爱的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工作。在学习会上,该校组织教师学习“大德无痕有觅处”———宁海跃龙中学葛明霞老师的先进事迹,并收看纪实片《陶
赵朴初诗词中的“人间佛教”思想新探:以《无尽意斋诗词选》为中心
作者: 伊家慧  来源:文化学刊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赵朴初  爱国爱教  和平  人间佛教 
描述:、丰富的物质生活、极高的文明素质、优越的生存质量。赵朴初所提倡的"人间佛教"精神贯穿其诗词,他以诗意的语言将这种社会理想和理想社会的深刻内涵表达得淋漓尽致。这里以其诗词集《无尽意斋诗词选》为中心探析其"人间佛教"思想内涵与意义。
论鲁迅小说中的“他者”与“自我”——以《伤逝》研究为中心
作者: 哈迎飞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他者  鲁迅  自我  《伤逝》 
描述:《伤逝》是一部爱情小说,作为一种思想表达,它不仅反封建,而且对“独尊自我”的现代性进行了深度反思。从“他者”视角探讨《伤逝》中的“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可以看出,真正对启蒙者的“自我”构成挑战的是子君。因为子君和涓生一样把发挥个性作为最高道德,并且相信“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包括亲密爱人也不行。涓生爱子君,但无法与觉醒的子君共同生活。无论是改造子君还是驱逐子君,本质上都是不承认不接受对方的“自我”。正是在这里,鲁迅深刻地揭示出潜藏在涓生灵魂深处的男权思想和专制暴虐。透过涓生的悲剧,我
以兴与微言之辨:以蔡元培红学的经学渊源为中心
作者: 李贵生  来源:国文学报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经学  蔡元培  红学  渊源  比兴  微言 
描述:以兴与微言之辨:以蔡元培红学的经学渊源为中心
中国优秀教育传统的传承与创新:以蔡元培为中心的考察
作者: 冯建超  来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教育传统  蔡元培  中西文化交流  传承与创新 
描述:蔡元培在担任教育总长与北大校长期间对于民初中国教育事业改革作出了巨大贡献。虽然蔡元培的改革思路直接受到德国法国教育的影响,但是其改革思想中直接传承的本国优秀教育传统却发挥着重要作用,如读书救国经世重教、中庸尚和兼容并包等;同时他的改革也是对中国教育传统的进一步发展与创新。通过对蔡元培思想的剖析,可以看出中国教育教育改革应该以优秀教育传统的继承与创新为基础,立足自我,通过发展中国文化教育,为世界文化发展做出贡献。
“表演”的生机与危机:以袁牧之的演出和剧作为中心
作者: 刘子凌  来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表演”  左翼戏剧  袁牧之  现代话剧 
描述:本文以袁牧之独特的演出理想为问题的起点,结合其戏剧创作与演出实践,讨论这一理想之于演员本人主体性的意义,然后在历史语境中,对其演出实践的文化政治含义提出思考。本文认为,袁牧之的剧作,在文本肌理层面投射了其戏剧实践与生活状态的征候,透露了后二者间的互文性。而艺术与现实互文关系过于紧密,却又造成了"表演"的危机。对于二三十年代的小资产阶级青年而言,这种危机,意味着新的历史可能性的酝酿。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