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黄自
-
作者:
王蔚 来源: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专业音乐教育 中国音乐教育 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 作曲技术 清唱剧《长恨歌》 中国音乐史 三十年代 萧友梅 知识分子 音乐家
-
描述: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是伴随着‘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伴随着‘五四’对科学、民主的追求和对封建文化的叛逆;也是伴随着各阶级的知识分子对教育作用的深入认识和不断
-
中国报坛一老兵——访老报人陶菊隐
-
作者:
世涛 学全 来源:中国记者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新闻界 记者 西安事变 老人 稿纸 工作室 写作 新闻报 湖南 报纸
-
描述:如今健在的中国第一代记者,也许就剩下陶菊隐了。陶老今年91高龄,76年前,也就是他15岁那年就当上了记者。他虽然离开报界多年,但还在写作,从未放下手中的笔。去年初秋的一天,我们叩开陶家的门,只见
-
“马路天使”何故沦为“天涯歌女”——袁牧之著作权案法庭纪实
-
作者:
陈秋兰 来源:中国律师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著作权人 著作权案 电影作品 著作权法 表现形式 袁牧之 电影制片厂 事务所律师 剧本 被告
-
描述:(记者旁白:袁牧之先生一直是我所敬仰的电影艺术家,尤其是他编导的电影《马路天使》,给我留下的印象极深。记得初次看这部电影时,我正在大学读法律专业。法律,可真是一门严肃、庄重使人活泼不得的学问,但在
-
阅读·搜集·积累 新闻界前辈徐铸成的读书体验
-
作者:
翟絮汶 来源:新闻爱好者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北洋军阀 徐铸成 新闻界 发现新闻 阅读 国民党军队 社会主义 共产党领导 社会价值 积累
-
描述:,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诞生……他采访过各式各样的人物,写过多种体裁的报道,积累了丰富的采写经验。他体会到要练就敏感的“新闻鼻”,及时捕捉到有重大社会价值的新闻,就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在“知识爆炸”的现代社会,尤其如此。他说:“新闻学是一门带有综合性的学科,好的新闻记者有许多方面的知识。对
-
回忆那次拜访柯灵
-
作者:
王镫令 来源:民主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共中央 校长 人大会议 中学语文教师 人民大会堂 柯灵 戏剧创作 创作过程 政协会议 电影评论
-
描述:、中学语文教师。那天下午3点,站在复兴西路147号二楼门前,望着门上的贴示:柯灵下午4时后会客,心里确实有些紧张。没想到轻轻一按门铃,门便开了,柯灵和陈校长都亲切的出现在眼前。那天,柯灵和陈校长精神
-
侵略者鼻子底下的战斗——回忆柯灵同志编《万象》
-
作者:
杨幼生 来源: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战争爆发 作家 发行人 鸳鸯蝴蝶派 开明书店 鲁迅 太平洋 柯灵 作品 关系比较
-
描述:小弄堂里开一爿只有一个石库门大小的中央书店,以印售“一折八扣“书为主,兼出一些自编的《上海门径》一类的书。平襟亚
-
侵略者鼻子底下的战斗-回忆柯灵同志编《万象》
-
作者:
杨幼生 来源: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战争爆发 作家 发行人 鸳鸯蝴蝶派 开明书店 鲁迅 太平洋 柯灵 作品 关系比较
-
描述:小弄堂里开一爿只有一个石库门大小的中央书店,以印售“一折八扣“书为主,兼出一些自编的《上海门径》一类的书。平襟亚
-
忘年之交四十载(之二):悼赵朴初
-
作者:
汪东林 来源:北京观察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赵朴初 学习内容 政治谣言 诗词 周总理 天安门广场 人民政协 周恩来总理 邓小平 召集人
-
描述:三、慷慨陈词1976年天安门诗抄 1976年1月8日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病逝,9日清晨广播这个噩耗惊动了亿万中国百姓,政协直属学习组的老人们自然不能例外。9日上午正好是学习组学习的时间,9时前学习组成员
-
“与君携手共芳辰”:李大钊与林伯渠的革命友谊
-
作者:
董宝瑞 来源:党史纵横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华革命党 留日学生 国民党 章士钊 《甲寅》 “二次革命” 革命友谊 孙中山 李大钊 陈独秀
-
描述: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林伯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之一。50年前的10月1日,是他站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以新建立的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的身份,主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后,他
-
柯庆施对张春桥的“知遇之恩”
-
作者:
叶永烈 来源:中华文摘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与柯庆施共事于石家庄 1947年,张春桥奉调,出任《石门日报》社社长。张春桥在石家庄很得意,因为他的顶头上司不再是格格不入的邓拓,而是情投意合的“柯大鼻子”。“柯大鼻子”只因长了个大鼻子,得了这么个雅号。早年,柯庆施的雅号叫“柯怪”。他也答应,不以为忤。 丁玲写的《我所认识的瞿秋白》一文中,曾顺便写及“柯怪”。寥寥数笔,可谓传神。那是1923年,“柯怪”不过是个2l岁的毛头小伙:一天,有一个老熟人来看我们了。这就是柯庆施,那时大家叫他柯怪,是我们在平民女子学校时认识的。他那时常到我们宿舍来玩,谈不出什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