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专利 视频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北大已无蔡元培
作者:暂无 来源:新领军决策参考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华民族  国民党  政治文明  蔡元培  场问题 
描述:编辑人语:透过历史的迷雾,以今天的眼光看,国民党无疑把中华民族政治文明推向了一个更高层次。但是,真理与谬误的冲突当然是有代价的,但把代价归罪于真理一方,那就是立场问题了。
何香凝,一双大脚定姻缘
作者: 张耀杰  来源:环球人物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何香凝  国民党  姻缘  同盟会  革命活动  影响力  共产党 
描述:何香凝一人。 用私房钱供丈夫留学 何香凝的故事,要从她的那双天足说起。她与国民党领袖廖仲恺的传奇婚姻,就结缘于她的大脚。何香凝祖籍广东南海,1878年生于香港。她的父亲何炳恒是富商,供养着1妻5妾12
蔡元培的“造假”与“护假”
作者: 马少华  来源:读者(原创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北京大学  教育部  国民党  大学校长  造假  蔡元培  蒋梦麟  北大  吴稚晖  陈独秀 
描述: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病逝。在追悼会上,各界名流赠送的挽联数不胜数,其中有两副挽联很引人注目,一副是时任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的"大德垂后世,中国一完人",另一副是国民党元老吴稚晖的"平生无缺
周公馆 曾家岩50号的传奇
作者: 冬瓜  来源:中华民居(中旬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军事委员会  邓颖超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民党  重庆  周恩来  中国共产党  中共中央南方局  周公  国共合作 
描述:沿着渝中区中山四路走到尽头,便能看见一尊周恩来总理的铜像,铜像的背后就是赫赫有名的周公馆,这是一栋带有大小两个天井的砖木结构、两楼一底、中西合璧式的建筑。一扇双开的小门就是小楼的入口,门旁的墙壁上用白灰写着"曾家岩50号",进入小楼,局促的空间布局显得压抑,如果不是事先知道关于这栋楼的些许故事,你根本无法将这栋低矮小楼与它曾经的经历联系起来。或许,从周恩来入住这栋小楼的那天开始,曾家岩50号就已经注定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永不磨灭的丰迹。
何香凝与黄埔军校
作者: 王怀洲  来源:红广角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廖仲恺  党代表  广州  何香凝  国民党  陈炯明  蒋介石  黄埔军校  开学典礼  孙中山 
描述:廖仲恺夫人何香凝与黄埔军校有非常深的渊源。1925年8月20日,黄埔军校党代表廖仲恺牺牲后,黄埔军校曾专门请何香凝在黄埔军校开课。何香凝还多次应邀在黄埔军校的开学典礼上演讲,其和黄埔军校有很深的关系。何香凝与黄埔军校的渊源还得从黄埔创办初期的艰难日子谈起。一1928年,何香凝在黄埔军校的开学典礼上说,"民国十三年(1924年)总理(指孙中山)
何香凝,一双大脚定姻缘
作者: 张耀杰  来源:幸福(婚姻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廖仲恺  何香凝  陈炯明  香港  国民党  姻缘  住院期间  永丰舰  剪刀  孙中山 
描述:x香凝1878年生于香港。她的父亲何炳恒是富商,供养着1妻5妾12名子女的大家庭。何香凝的母亲陈二是何炳恒还在药铺当伙计时就相爱的女子,但因为是大脚,何家父母不同意她进门为妻,陈二只好委曲求全给何炳
我与《新华日报》社长潘梓年的交往
作者: 鲁鋆  来源:湖北文史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新华日报  公务人员  国民党  交往  部队  宜昌  重庆  国共两党  社长  集团军 
描述:认识的经过和最初联系1939年10月,当时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已逾两年,我在宜昌任荆宜师管区第三团中尉连附。一次参加宜昌警备司令部主持的"国父"纪念周,当时宜昌所有党、政、军各界的官佐和公务人员均参加,在会场上我与列队邻近的宜昌第一区署区员张传心相识。
“南京路上好八连”雕塑落成
作者:暂无 来源:新闻晚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晚报讯“南京路上好八连”是和平时期人民军队建设的一面旗帜,毛泽东同志曾写下过《八连颂》的光辉诗篇。在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5周年之际,昨天下午,“南京路上好八连”雕塑落成典礼在南京路步行街下沉式
徐铸成之子徐复仑向本报赠书
作者:暂无 来源:宜兴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1931年春夏之交宁粤分裂期间,《大公报》记者徐铸成受报馆委派,在广州采访了另立政府的国民党要人汪精卫和孙科。对于采访的内容以及访谈中发生的一些小花絮,徐铸成在回忆录中作了详细的描述,读来甚为有趣。汪精卫等另立政府的导火索是“胡汉民事件”。胡汉民是国民党的元老和早期重要领导人,孙中山的主要助手之一,
李公朴和陶行知
作者: 赵玉泉 金明德  来源:常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李公朴和陶行知共同创办“社会大学”。图为该校校刊和李公朴题词。赵玉泉话说1930年底,李公朴从美国回到可爱的祖国南京。南京是国民党政府的首都,是当时中国官僚社会的一个缩影。李公朴在南京住了一年多时间,国民党政府的贪污腐败和糜烂腐朽的官僚政治生活使他感到窒息,他立志“誓不为官”。为此,他准备离开南京到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