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专利 视频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周恩来答问录》:纪念周恩来逝世40周年
作者: 黄勇  来源:共产党员(河北)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全国发行  外交工作  《解放日报》  历史图片  语言艺术  纵深感  次见  周恩来同志  《新华日报》  国际友人 
描述:在周恩来同志逝世40周年之际,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的《周恩来答问录》一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并在全国发行。这部答问录,收入了周恩来同志1936年至1971年期间接受中外记者采访以及在记
周恩来忆往昔峥嵘岁月
作者: 本刊辑部  来源:新传奇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1976年1月8日,共和国总理周恩来逝世。40年过去了,周总理在人民心中仍然保持着高大的形象。他究竟是怎样的人?我们从最新出版的《周恩来答问录》中选取别样角度,追忆他的点点滴滴…… 反思大革命失败
周恩来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作者: 贾力增  来源:中国档案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共中央  西安事变  和平解决  红军大学  毛泽东  张学良  周恩来  杨虎城 
描述: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后,张学良、杨虎城二位将军致电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请予支持,并联名电请中共中央急速派代表到西安“共商抗日大计”。为使中共代表尽快
周恩来“劝蒋”“逼蒋”抗日的八封信
作者: 徐忠  来源:党史博览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十七路军  国民党顽固派  谈判代表  第二次反共高潮  国共两党关系  书信往来  抗日战争时期  国民党军  领袖人物  山西新军 
描述: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是中共领袖人物中与蒋介石打交道最多的人,并因此为人们所熟知。除多次与蒋介石见面外,周恩来与蒋介石的书信往来也颇为频繁。从1936年9月至1941年1月,为建立合作抗日
试论周恩来对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贡献
作者: 李琳  来源:知识文库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宋子文  何应钦  蒋介石集团  南京政府  蒋氏  宋美龄  顾祝同  秘密会谈  二二事件  前人研究基础 
描述:1936年12月12日,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意在迫使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经过南京方面和西安方面的多次谈判,加之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共方面的积极斡旋,西安事变最终得以
杨虎城之子回忆 陪同父亲杨虎城拜望何香凝
作者: 本刊辑部  来源: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1936年12月12日发生的西安事变,前后短短半月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扭转了危急的抗日形势。然而,发动事变的两位将领之一的杨虎城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对于半个多世纪前的那段往事,在杨虎城
追寻外公徐伯昕在生活书店的足迹
作者: 徐虹  来源:民主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活》周刊  出版发行  中国出版史  徐伯昕  三联书店  图书出版  生活书店  人民文学  中国出版界  邹韬奋先生 
描述:大众服务的宗旨,它克服重重困难,出版进步书刊,宣传先进思想,传播优秀文化,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成为那个时代新出版业中存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进步书店,也是三联书店中成立最早的书店。1948年,生活书店与读书出版社(1936年创立)、新知书店(1935年创立)合并成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龚澎:我的外交家母亲
作者: 乔宗淮  来源:老同志之友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大学历史系  总司令部  乔冠华  报房  突发脑溢血  龚澎  人生旅途  北京医院  《新华日报》  战术核武器 
描述:的我,开始走上了独立自行的人生旅途。周恩来的赏识我的母亲龚澎(1914-1970),安徽合肥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于燕京大学历史系。曾任八路军总司令部秘书、重庆《新华日报》记者。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部长助理。
龚澎 新中国第一位女外交官
作者: 乔松都  来源:党史纵横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太行山  外交官  八路军总部  新中国  燕京大学  历史系  中国外交部  周恩来  中国共产党  第一批 
描述:新中国外交部第一任新闻司司长、周恩来的得力助手龚澎,安徽合肥人,1914年10月10日生于日本横滨,毕业于燕京大学历史系;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完,是延安马列学院第一批学员;1938年9月赴太行山
鲁迅笔下的抗战
作者: 孔见 景迅  来源:百年潮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南腔北调集》  《伪自由书》  1931年  抗日战争  《鲁迅全集》  《三闲集》  九一八事变  抗战 
描述:鲁迅关于抗日战争的文章,始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9月21日的《答文艺新闻社问》,直至1936年他逝世前的《半夏小集》《"立此存照"(七)》,历时五年多,贯穿于《二心集》的九一八事变以后部分和此后
上页 1 2 3 ... 5 6 7 8 下页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