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专利 视频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20世纪20年代的二海南京路商界联合会
作者: 彭南生  来源:近代史研究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上海  南京路商联会  租界市民权 
描述:南京路商界联合会是五四时期租界华商争取市民权运动的产物,是一个以中小商人为主体、以南京路商业街区为基本活动范围的新型地域性商入团体。在功能取向上,南京路商联会关注街区内的公共事务和街区外的公益事业,成为南京路上华商与租界抗争和沟通的桥梁,在工商纠纷尤其是劳资纠纷中积极扮演调入角色,在市民权运动、国民外交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表达了强烈的民族、社会与政治关怀。
20世纪早期中国的都市文化表征:从都市文化维度看周璇的流行歌曲
作者: 蒋广峰  来源: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都市文化  流行歌曲  消费文化  海派文化 
描述:以周璇的歌曲为例,从都市文化的视角,阐述中国早期流行歌曲与都市经济、传播媒介、消费群体的情感及流行歌星个性因素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流行歌曲对都市文化的种种表征。
赵朴初的“打假”与“不打假”
作者: 陈长林  来源:名人传记·上半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素食  同学  赵朴初  打假  撰文  抗战  宽心  就学  东吴大学  苏州 
描述:赵朴初20世纪20年代就学于东吴大学附中时,曾和同学孙起孟等约定,食素食以度今生。后来孙起孟恢复食荤,赵朴初却终身不改。赵朴初东吴大学的同学张梦白晚年在《苏州杂志》撰文,回忆抗战时二人一起吃饭时的情景:"有时他来访,临时留他便饭
从高旭的涉日诗歌看晚清中国人的日本观
作者: 陈春香  来源: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高旭  中国人的日本观  晚清  涉日诗歌 
描述:南社诗人高旭,在20世纪初的留日潮中曾东渡日本留学,他在旅日期间创作了大量与日本相关的诗歌,这些诗歌记述了他在异国生活的见闻、感受,表达了他对中国现实问题的思考,也展现了其在晚清知识分子中相当典型的日本观.
何香凝晚年画作首度披露
作者:暂无 来源:扬子晚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何香凝画作“何香凝是一位有政治影响的‘岁寒挺如故’的长寿女画家。”这是王伯敏所著的《中国绘画史》中对何香凝的总结。20世纪中国美术史里,她是身份最为独特的女画家。近日,“画高人寿——何香凝晚年作品暨手稿展”在深圳何香凝美术馆开幕。展览展出的作品包括一批何香凝创作手稿在内的晚年作品118幅,它们在何香
何香凝晚年画作首度披露
作者:暂无 来源:南方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何香凝山水画作品本报讯(记者/李培通讯员/林帆)“何香凝是一位有政治影响的‘岁寒挺如故’的长寿女画家。”这是王伯敏所著的《中国绘画史》中对何香凝的总结。20世纪中国美术史里,她是身份最为独特的女画家。近日,“画高人寿———何香凝晚年作品暨手稿展”在深圳何香凝美术馆开幕。展览展出的作品包括一批何香凝创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
作者: 刘泳斯  来源:中国民族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位于北京东城区东堂子胡同75号院的蔡元培故居旧貌。资料图片蔡元培作为20世纪我国一位伟大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蔡元培先生对美育的大力倡导是功高过人的。他的美育论述涵盖面极广,几乎涉及到与美育相关的任何范畴和各个层面。其中,“以美育代宗教”说是其自始至终最为强调且最具独到性的。尽管这一主张在当时引起过
郎静山的集锦摄影
作者:暂无 来源:北京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了解郎静山是从一个“会见”开始的,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郎静山先生已是过百岁的高寿,依然健硕爽朗。另一位法国摄影师弗兰克霍瓦来到中国,于郎静山先生的居所拜见了他。这位法国知名摄影师,已被纳入了20世纪著名摄影大师之列,他怀着激动又好奇的心情,正如他所说:“身为一个不怎么年轻的人和摄影师,我经常有机会和小
黄自艺术歌曲《思乡》的音乐分析及演唱处理
作者: 裴龙  来源:大众文艺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创作特征  作品分析  黄自  艺术歌曲  演唱风格 
描述:黄自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专业音乐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以黄自先生创作的艺术歌曲《思乡》为例,并结合本人演唱教学的理论研究,通过从演唱中二度创作的审美原则、演唱风格的把握、演唱中的要求等几个方面来把握好黄自艺术歌曲《思乡》的演唱风格。
陈波儿和袁牧之双赴延安之背后
作者: 孙健三  来源:电影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电影胶片  黄金时代  陈波儿  袁牧  延安  中国话剧  电影人  30年代 
描述:20世纪30年代,袁牧之和陈波儿可是中国影坛大放光彩的人物!1938年,大批上海的电影人纷纷从武汉撤退到重庆,因为战时的重庆没有电影胶片,虽有大批的著名电影人挤到了重庆,却根本没有电影可拍。没有电影可拍的电影人们,就在重庆创造了中国话剧的黄金时代。就在大批上海电影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