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专利 视频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周恩来在50年代
作者: 熊华源 廖心文  来源:全国新书目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20世纪  周恩来  50年代  中国人民 
描述:辽宁人民出版社/2017-01/48.00/978720508797520世纪50年代是艰难的十年,开国总理周恩来在这十年间,与中国人民一起,在摸索中前进。本书以详实信息和简洁明快的文字,真实形象地再现了周恩来。
邓子恢、林伯渠换子记
作者: 许人俊  来源:党史博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南海  林伯渠  50年代  邓子恢 
描述:20世纪50年代,林伯渠和邓子恢互换儿子的故事,在中南海一度传为美谈。20世纪90年代,我们撰写《邓子恢传》时,曾简要披露了这一故事,因篇幅关系,未详细展开。事后,笔者多次向邓子恢的夫人陈兰和儿子邓瑞生、邓苏生等人采
周恩来严斥责任心不强
作者: 权延赤  来源:党建文汇(下半月)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责任心  “怕”  总理  周恩来  50年代 
描述:你问上世纪50年代的老部长:你最怕谁?我保证他们回答:周恩来。如果你再问一句:你最不怕谁?我保证他们还是回答:周恩来。“怕”总理,是因为他对工作极端地严格、认真、负责;不怕总理,是因为他高尚、纯洁、正直,对人充满爱心。
踏着弹硌路 逛逛田子坊
作者: 易可  来源:科学生活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鼎盛期  20世纪  石库门  50年代  人的发展  上海人 
描述:对老上海人来说,“弹硌路”真是再熟悉不过了,它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由卵石、块石铺筑的“弹硌路”,在20世纪50年代达到鼎盛期,全市约有400条,总长达近800千米。“弹硌路”渗水好,又接地气,坏了修整也十分方便。然而伴随着上海惊人的发展,老上海的石库门、弹硌路已离我们渐渐远去,它们的踪迹已越来越少了。
周恩来与百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作者: 张亚群 顾洪章 胡梦洲 马克森  来源:协商论坛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20世纪  就业问题  上山下乡运动  农业发展  知识青年  周恩来  历史条件  50年代 
描述:我国的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其初衷试图结合支援农业发展,探索一条解决城镇就业问题的道路。这一工作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延续了27年。周恩来十分关心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一再要求中央有关部门和各级党政机关对下乡知青要做到“国家关心,负责到底”,而自己首先身体力行,心系知青,为他们的妥善安置和健康成长,付出了无数的心血。广大知青也无
吴冠中作品亮相上海美术馆
作者: 知之  来源:上海采风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吴冠中  艺术馆  新加坡  上海美术馆  作品  50年代  中国美术馆  创作阶段 
描述:《我负丹青——吴冠中捐赠作品展》于2009年1月16日至2月20日在上海美术馆举行。本次展览由上海美术馆主办,新加坡美术馆、中国美术馆、香港艺术馆和江苏省美术馆协办,共展出吴冠中捐赠给这五家海内外
规模盛大的吴冠中捐赠作品展在上海美术馆举行
作者: 顾建军  来源:美术杂志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素描作品  吴冠中  艺术馆  上海美术馆  捐赠  历史文献  50年代  中国美术馆 
描述:2009年1月15日,《我负丹青——吴冠中捐赠作品展》在上海美术馆开幕。展览展出了除上海美术馆历次接受吴冠中捐赠的87件作品以外,还包括了中国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香港艺术馆和新加坡美术馆等国内外美术馆收藏的吴冠中捐赠作品73件。
柯庆施:值得研究的历史人物
作者: 钱江  来源:党史博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共中央  中央政治局委员  柯庆施  历史人物  错误倾向  国务院副总理  专题性研究  50年代 
描述:在当代史著作中,晚年曾任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一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中央政治局委员的柯庆施(1902~1965),是一个经常被提到的名字。值得注
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以周恩来、王恩茂讲话为例
作者: 张云  来源:党史博采(理论版)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阶级话语  革命  民族政策 
描述:通过对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和王恩茂《为党的解决民族问题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路线而斗争》的重读和对比,着重分析50年代党对民族政策的阐述,重现这一时期党的民族政策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邓子恢、林伯渠换子记
作者: 许人俊  来源:人民文摘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瞿秋白  经济状况  中央苏区  夫妇  中央财政  小分队  中央红军  抚养  转移  邓子恢 
描述:20世纪50年代,林伯渠和邓子恢互换儿子的故事,曾在中南海一度传为美谈。两家妻离子散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被迫转移。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