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专利 视频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上海·设计·30年(八)
作者: 董卫星  来源:上海大学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视频
描述:上海·设计·30年,三十年浦东,三十年浦西,上海城市空间发展战略
全文:主要讲穿越三十年。
上海·设计·30年(七)
作者: 董卫星  来源:上海大学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视频
描述:上海·设计·30年,三十年浦东,三十年浦西,上海城市空间发展战略
全文:主要讲中国人居智慧,穿越三十年。
上海·设计·30年(四)
作者: 董卫星  来源:上海大学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视频
描述:上海·设计·30年,三十年浦东,三十年浦西,上海城市空间发展战略
全文:主要讲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上海在历史上出现过两个建设高潮。
上海·设计·30年(一)
作者: 董卫星  来源:上海大学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视频
描述:上海·设计·30年,三十年浦东,三十年浦西,上海城市空间发展战略
全文:主要讲上海设计三十年,上海吸引了我们。
上海南京路的今天
作者: 陆印全  来源:中国建设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西藏  花圃  三十年  小商店  花园式  上海市  南京路  外滩  七重天  橱窗 
描述:我们习惯上所称的上海南京路,是指今天的南京东路,东起外滩,西至西藏路,长不过两公里,它是上海最早的马路。一百三十年以前,这里还只是一条简陋的小道,因为附近有花园式的跑马场,被称为「花园弄」。一八六五年,经过扩建,正式将花园弄命名为南京路。
《我们的荆轲》:向《铸剑》致敬——莫言与鲁迅的传承关系谈片
作者: 张志忠  来源:南方文坛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三十年  传承关系  莫言  《铸剑》  鲁迅  《透明的红萝卜》  荆轲  小说 
描述:笔者曾经做过一个不完全统计:从1985年莫言发表《透明的红萝卜》开始,在其后的三十年间,莫言至少有六次在创作谈中以相当的篇幅谈到对鲁迅《铸剑》的高度赞扬和向往之情,称之为“鲁迅最好的小说,也是中国最好的小说”。莫言仿写《铸剑》,先后写出《姑妈的宝刀》和《月光斩》,尤其是后者,在场景描写和情节设置乃至语言方式上,在在显示出《铸剑》的印痕。但是,比之于《铸
陶行知的儿童诗
作者: 姚雪垠  来源:重庆陶研文史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儿童诗  教育家  三十年  诗歌  陶行知  社会活动  四十年代  民主文化 
描述:陶行知先生是我国现代的一位伟大教育家,也是著名的民主文化战士。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诗人,而是喜欢用诗歌作为一种宣传和教育武器,进行思想战斗。他的诗歌写得最多得是在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大概由于社会活动更忙,
文化广场:见证上海80载风云
作者: 海巴子  来源:新华文摘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文化广场  售票员  20世纪  三十年  公交车  60年代  中后期  上海人 
描述:三十年代的“逸园跑狗场”大凡上了些年纪的上海人,都还留着这样的记忆:当公交车途经陕西南路或复兴中路站时,售票员总会这样叫道:“文化广场、跑狗场到了!”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这种独特的报站方式还一直保留着.足见当年曾经显赫一时的“跑狗场”.在上海人心中烙下的深刻印记。
贯穿文史著新书——喜读陶菊隐《袁世凯演义》
作者: 枕书  来源: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198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袁世凯  刘知几  副馆长  史才  三十年  历史事实  上海市  医院病房  新书  史著 
描述:年逾八旬的陶菊隐老先生(上海市文史馆副馆长)新作《袁世凯演义》出版了。陶菊老早巳超过了退休的年龄,加上近年来身体又不大好,经常患病,照说他完全可以一心休养、安度晚年,但为了满足各方面的需要,菊老仍每天都在紧张的工作,有时,甚至进了医院,也笔健如恒,最近给《新闻研究资料》写的《记者生活三十年》(部分),便是在上海华东医院病房中写的。《袁世凯演义》不过是菊老新作之一而巳。“演义”者,“演”其“义”也。在这里,“义”是真实,是历史;“演”是描绘、是陈述。既要有历史之真,又要有文学之美。要演好历史的义,看来,除了
怀念父亲陶菊隐
作者: 陶端  来源:世纪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袁世凯  历史见证人  史话  父亲  三十年  国民党  上海市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蒋百里  新闻报 
描述:人们提起《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就会想起作者陶菊隐先生。他既是近代中国风云变幻的历史见证人,又是近代中国最杰出的新闻记者之一,还是一位著名的民国史学者。曹聚仁先生赞誉他是一位目光如炬的史学家。他著述丰富,除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还有《菊隐丛谈》、《袁世凯演义》、《孤岛见闻》、《记者生活三十年》、《蒋百里传》等脍炙人口的文史著作传世。陶菊隐先生在新中国建立后先后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参事、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参事、上海市文史馆副馆长,适值他诞辰110周年之际,本刊特发表其后人撰写的回忆文章,以示纪念。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