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专利 视频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上海博物馆的“海派”风格
作者: 宋明明  来源:文博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博物馆教育  中国文化  知识教育  青铜器  陶瓷器  审美教育  观众  民族文化  上海博物馆  陈列室 
描述:海派,不是一个简单的地域名词。她与京派相呼应,构成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的两大体系。博物馆作为民族文化的精英荟粹之地,其生存、发展也必然打上“派”的烙印,上海博物馆以独特的存在方式表现出浓郁的海派风格。一、博物馆是大学校博物馆是什么?三性二务,孰先孰后,争来争去,悬而难决。上海博物馆的同志肯定地回答:博物馆是大学校,是以文物标本为教材,以陈列室为课堂,对全民族进行爱国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审美教育及自然知识教育的社会大学校。博物馆的主要职能是教育。教育是博物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便是上海博物馆全部工作的主体指导
上海大剧院10周年系列庆典活动
作者: 潘兰  来源:上海文化年鉴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悉尼歌剧院  管理运营  城市文化  上海大剧院  大都会歌剧院  《天鹅湖》  庆典活动  中国国家大剧院 
描述:2008年,上海大剧院举行10周年精选海报回顾展、2008世界剧院运营及发展高层论坛、10周年庆典音乐会和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等四大主题活动庆祝上海大剧院成立10周年。8月26日,“启动城市文化创意核心——2008世界剧院运营及发展高峰论坛”举行。中国国家大剧院、英国伦敦南岸中心、新加坡滨海中心、悉尼歌剧院、美国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日本东京新国立剧场等国际剧院巨头齐聚上海,与东道主上海大剧院共同就文化机构如何推动城市未来发展、剧院如何塑造城市文化、国家级表演中心的远景规划与管理运营及剧院管理综合体系与演出
架上牧歌上海大剧院画廊举办19世纪欧洲油画精品展
作者:暂无 来源:现代生活用品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画廊  艺术理念  画家  欧洲  上海大剧院  牧歌  精品  油画 
描述:近日,上海大剧院画廊举办了《架上牧歌——19世纪欧洲油画精品展》。 欧洲近代油画是一处丰富的架上艺术宝库,在写实油画方面形成独特艺术理念,体现着画家对于写实绘画语言的新的转型和追求,那就是通过欧洲生活的丰富写实语言表现,寄托着画家们的生动而细腻的艺术情感和非凡的创造力。这次在上海大剧院画廊展出的34幅欧洲近代油画作品,来自于德国、意大利、英国等欧洲画家之手笔,大大拓展了我们中国本土观众对于所谓欧洲名家的认识范围。虽然他们并非为我们常见的西方美术史所记载,但是他们精美的画风和语言,足以令我们所感动,并修正
闫平个展在上海美术馆开幕
作者:暂无 来源:上海证券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王丽5月30日下午由上海美术馆、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主办,巨辉国际文化传播(北京)有限公司尚艺术中心协办的《唱不尽的牡丹亭———闫平油画展》在上海美术馆开幕。上海文广局副局长毛时安、中国美术家协会秘书长张祖、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院长徐庆平、上海美术馆执行馆长李磊、尚艺术中心总裁唐炬等
“文革”初期宋庆龄致龚澎的一封信
作者: 郑培燕  来源:世纪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文化大革命  帝国主义  新中国  新制度  宋庆龄  收信人  社会主义国家  孙中山  中国共产党  文革 
描述:笔者近日在馆藏档案中发现一份宋庆龄的英文信手稿,长达13页,收信人为Com.Kung Peng,日期为7月13日。笔者考证后确定此信写于1966年,收信人Com.Kung Peng是曾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外交部部长助理的龚澎。结合其他档案资料,笔者弄清了宋庆龄写这封信的缘由,即希望通过龚澎向女作家韩素音转达自己的一些观点和意见。 宋庆龄写信的缘由 女作家韩素音,原名周光瑚,中西混血儿,国际知名的中国问题专家,与龚澎是燕京大学同学,也是多年的好朋友。得益于龚澎的鼓励和帮助,韩素音1956年以后至“文革”期间
冷漠的局外人与麻木的看客——加缪和鲁迅笔下的主要人物对比
作者: 张昳婧  来源:中华少年.科学家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加缪  局外人  鲁迅  看客 
描述:法国作家阿贝尔·加缪在其经典小说《局外人》中用近乎疯狂的笔法描绘了一个不可能出现、难以让人理解却真实到刺骨的荒诞人物形象——莫索尔。他的荒诞让人觉得可笑——母亲死了,他想到的不是悲痛,不是难过,而是考虑在母亲的灵柩边吸烟是否妥当,并且在纠结片刻后抽了烟。但比他更荒诞的似乎是那个时代:他被判死刑不是因为他杀了人,因为杀死一个阿拉伯人在当时不足以构成犯罪,他被判死刑是因为他母亲去世了他没有哭。几乎在同一个时代,地球的另一端另外一个国家正在饱受沧桑,社会腐朽,人心缭乱。一个为了群众利益而牺牲的革命英雄在被斩首示
冷漠的局外人与麻木的看客——加缪和鲁迅笔下的主要人物对比
作者: 张昳婧  来源:中华少年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加缪  局外人  鲁迅  看客 
描述:法国作家阿贝尔·加缪在其经典小说《局外人》中用近乎疯狂的笔法描绘了一个不可能出现、难以让人理解却真实到刺骨的荒诞人物形象——莫索尔。他的荒诞让人觉得可笑——母亲死了,他想到的不是悲痛,不是难过,而是考虑在母亲的灵柩边吸烟是否妥当,并且在纠结片刻后抽了烟。但比他更荒诞的似乎是那个时代:他被判死刑不是因为他杀了人,因为杀死一个阿拉伯人在当时不足以构成犯罪,他被判死刑是因为他母亲去世了他没有哭。几乎在同一个时代,地球的另一端另外一个国家正在饱受沧桑,社会腐朽,人心缭乱。一个为了群众利益而牺牲的革命英雄在被斩首示
鲁迅日记里的吃食
作者: 潘彩霞  来源:各界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某个绍兴特产,堂而皇之打着“鲁迅最爱”的旗号,可见,鲁迅的吃,是大大的有名的.一个时刻准备举起匕首、投枪的金钢战士,一个头上长角身上长刺经常怒发冲冠的钢铁英雄,居然也是个“吃货”.在《朝花夕拾》中,鲁迅曾这样说:“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鲁迅爱吃,却并非山珍海味大鱼大肉,自家吃的菜和普通市民没什么区别,常常只是“老三样”,一碗素炒豌豆苗,一碗笋炒咸菜,一碗黄花鱼,用萧红的话说“简单到极点”.只有有客时,才会丰
鲁迅与泰戈尔的当代遗产
作者: 陈浩  来源: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时代文化  文化交流  鲁迅  泰戈尔  文学大师  当代  内心世界  文化遗产 
描述:泰戈尔是印度著名的文学家,也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鲁迅是中国现代最伟大的作家,也被誉为现代中国的“民族魂”。鲁迅与泰戈尔都植根于东方文化的土壤,登上了东方文学的最高峰,并给世界文学带来了巨大影响。同为东方民族的两位文学巨人,鲁迅与泰戈尔不仅在中印两国读者中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们也是中印两国文化交流的象征。1924年,泰戈尔访问了中国,在当时掀起了一阵“泰戈尔热”。鲁迅参加了为泰戈尔举办的六十四岁生日庆祝大会,并观看了英语话剧《齐德拉》。两位不同国度的文化巨人得以见面,此后,鲁迅便多次谈论起
情怀悠远的蔡元培:《蔡元培自述》读后感
作者: 夏爱华  来源:山西老年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国史馆  层次的  北大学子  进北京  自收缩  文中  想当初  传者  北大校长  学界泰斗 
描述:1940年3月5日,蔡元培离开了我们。转眼74年过去,一代英才的光辉形象依然在我们心中闪耀。此时,捧读《蔡元培自述》也就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不仅是追忆,更是怀念,还有深刻的思考,对教育,乃至人生全方位的思索。这本书,可以说是蔡元培先生的自传。一般来说,名人都会有传记,但多半是由他人为之,自己作传者其实并不多。也正因此,蔡元培亲笔写就的这本书,就更具魅力了。他对自己人生的描述,客观、真实、公平、公正。他用简洁的文笔娓娓道来,坦诚亲切,沉静安详。在《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一文中,他这样写道:"民国五年冬,我在法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