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专利 视频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周公馆——上海老建筑的故事(九)
作者:暂无 来源:小学语文教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上海  周公馆  鲜明对比  故事  建筑  淮海路 
描述:与车水马龙的淮海路形成鲜明对比,从淮海路这条主干道分叉出来的思南路显得格外宁静、安谧。午后的秋阳斜斜地投下,隔着沿街的栅栏.透过一幢幢楼房明净的窗户,一切既真切又遥远,岁月在这里仿佛停滞了,只有悄悄地爬上墙头的老藤暗示着它们曾历经的沧桑。[第一段]
周恩来群众观的特点与时代价值
作者: 邵广侠 张尚兵  来源: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群众观  群众监督  周恩来  发扬民主  执政为民 
描述:注重发扬民主、接受群众监督、反对官僚主义,是周恩来群众观的鲜明特点。周恩来的群众观对我们党执政为民具有启迪价值,对构建和谐干群关系具有借鉴价值,对实现中国梦具有助推价值。
周恩来法治思想的形成、特点和主要贡献
作者: 张亚青  来源:觉悟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法治思想  国际法基本原则  思想变化  人类社会  法治概念  国际法规范  最佳模式  西方国家  规则之治  婚姻自由 
描述:法治是人类社会治理的最佳模式,它摆脱了弱肉强食的野蛮征服,选择了良法前提下的规则之治。法治是多种多样的,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与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法治存在着“法依谁定”、“法由谁执”、“法护谁利”的根本区别。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一次以中央全会决定的形式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出了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打破西方对法治概念的垄断,构建属于我们自己的法治模式。因此,我们有必要从中国新民主主义直到改革开放的
何香凝“扶助农工”办学思想的内涵及特点研究
作者: 昌灯圣  来源: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何香凝  “扶助农工”  办学思想 
描述:何香凝在亲任校长15年中,高举"扶助农工"旗帜,坚持面向农工需要设置学科、倡导注重实验治学学风、建立弹性学分制、管理务求完密和训练务求精严等办学思想内涵丰富,体现出鲜明的爱国主义情怀,具有全面性、科学性、实践性、灵活性、开放性、革命性等特点
周恩来鼎力保护北京古建筑
作者:暂无 来源:河北科技报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周恩来不是建筑学家,但他认识到,中国古代建筑中包含着许多历史和文化信息,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一份宝贵遗产。因此,他为保护北京古建筑付出了很多心血。“颐和园的牌楼,不准拆除”颐和园位于北京市西北部,原为清代的行宫花园,园中有长廊、石舫、佛香阁、十七孔桥等中国古代建筑珍品,在世界建筑文化中占有很高的地位。
周恩来:古建筑要装避雷针
作者:暂无 来源:大同晚报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周恩来接受郑振铎、梁思成的建议,以国务院的名义发出通知,要求在全国重要的古代建筑上都要安装避雷针。我国的古代文物建筑,大多为木结构或砖木结构,避雷针的安装,有效地防范了雷击导致的火灾,保护了一大批如明十三陵的这样巨型楠木大殿等弥足珍贵的国宝级文物建筑。据《老年生活报》
周恩来:古建筑要装避雷针
作者:暂无 来源:兴安日报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周恩来接受郑振铎、梁思成的建议,以国务院的名义发出通知,要求在全国重要的古代建筑上都要安装避雷针。我国的古代文物建筑,大多为木结构或砖木结构,避雷针的安装,有效地防范了雷击导致的火灾,保护了一大批如明十三陵的恩殿这样巨型楠木大殿等弥足珍贵的国宝级文物建筑。(据《老年生活报》)
周恩来与新中国建筑二三事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建设报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周恩来不仅在治国理政、国际交往和军事指挥等方面具有卓越的才能,而且在建筑艺术和技术方面也有非凡的才华。由他决策审定的不少建筑工程,都完美无缺,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人民英雄纪念碑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从开国前即开始筹建,参与和主持这项工作的有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北京市党政
浅析“挖洞”手法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何香凝美术馆游记
作者: 尤玉岩  来源:中华民居(下旬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行为感知  传统  手法  共鸣  空间渗透 
描述:建筑体验过程中,大部分游者更多地关注建筑能否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舒适、温馨、质朴、趣味性、愉悦感……仅有少部分的专业人员会将注意力转移到这类精神需求空间的生成方式,本文浅显地分析何香凝美术馆中的"洞"及各类不同形式的"洞"对建筑空间的影响,试图去感知"挖洞"此类设计手法在建筑中的应用。
浅析“挖洞”手法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何香凝美术馆游记
作者: 尤玉岩  来源:中华民居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行为感知  传统  手法  共鸣  空间渗透 
描述:建筑体验过程中,大部分游者更多地关注建筑能否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舒适、温馨、质朴、趣味性、愉悦感……仅有少部分的专业人员会将注意力转移到这类精神需求空间的生成方式,本文浅显地分析何香凝美术馆中的“洞”及各类不同形式的“洞”对建筑空间的影响,试图去感知“挖洞”此类设计手法在建筑中的应用。
上页 1 2 ... 6 7 8 下页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