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专利 视频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萧红笔下的鲁迅先生
作者: 付少霞  来源:青岛大学报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前些日子看电影《黄金时代》,印象深刻。近来读理询先生《俗世的目光》,说到萧红的遗言与绯闻,引出萧红和鲁迅的关系以及山西韩石山先生答《山西晚报》记者一段“亦能算作是切中肯綮的言语”,有了读萧红的想法。在图书馆东校区综合书库借到中国社科出版社出版的《萧红》,细读《回忆鲁迅先生》,深有感触。这篇回忆鲁迅的
鲁迅的收入和 陶渊明的房子
作者:暂无 来源:长江日报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沈嘉柯《东篱秋色》(设色纸本)吴徵作我们在年少的时候,或多或少听说过陶渊明,甚至还背诵过他的《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然而,这首诗的名字,不是归隐田园的意思。而是因为他家在当地属于望族,用今天的话说,是大家庭,有产业。陶家有多处房屋,
鲁迅今天的处境
作者:暂无 来源:法制日报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王乾荣今年是鲁迅逝世80周年。今天,鲁迅处境如何?韩石山先生不屑地说:“要说鲁迅文章多么好,就未必了……他的文学主张就是练字,比如他说,写完之后,至少看三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词、句删去。删来删去,就剩下几条干巴巴的筋,丰腴没有了,酣畅也没有了。”纠正韩先生一下,鲁迅那段话,是“写完后至少看两遍”
鲁迅与俄罗斯文化
作者:暂无 来源:绍兴日报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王乾荣今年是鲁迅逝世80周年。今天,鲁迅处境如何?韩石山先生不屑地说:“要说鲁迅文章多么好,就未必了……他的文学主张就是练字,比如他说,写完之后,至少看三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词、句删去。删来删去,就剩下几条干巴巴的筋,丰腴没有了,酣畅也没有了。”纠正韩先生一下,鲁迅那段话,是“写完后至少看两遍”
读鲁迅,也读胡适
作者:暂无 来源:长江日报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拿鲁迅和胡适来作比较,早已有之,成果也不少。从韩石山先生的《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开始,先后也读过不少这方面的文章。面对现代文化史上的两座高峰,欲予以比较自是正常,在简单的非此即彼或非彼即此之外,值得谈论处应该有很多。姜异新的《一代文宗刹那锦云——也是鲁迅,也是胡适》就是其中一本比较值得留意的作品。
浅析黄自音乐创作中的民族化元素——以清唱剧《长恨歌》为代表
作者: 独配君  来源:明日风尚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长恨歌》  黄自  民族化元素  清唱剧 
描述:本文以清唱剧《长恨歌》的民族性为研究对象,重点从题材、创作时代和创作技法等方面来探讨《长恨歌》的民族性。本文重点以《清唱剧》中的第八乐章《在虚无缥缈间》为例,主要介绍清唱剧《长恨歌》中民族化元素的运用。最后笔者概括总结了清唱剧《长恨歌》对当时以及后来音乐发展的重大影响。
陶行知在重庆北碚的故事(选载)
作者: 邝忠炽 徐仲林  来源:重庆陶研文史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南泥湾  延安  北碚  陶行知  故事  育才学校  重庆  周恩来 
描述:1943年,物价猛涨几十倍,育才学校进入最艰苦的时期。师生每日只有两餐稀饭,但却仍然朝气蓬勃地坚持工作和学习。这年初,周恩来派徐冰给育才学校送来一套延安南泥湾大生产的照片,并附送了一件延安织的毛衣给陶行知。陶行知看后很受启发,决心组织师生学习延安,上山安营扎寨,开荒生产自救。1943年3月2日早晨,陶行知在朝会上念了一首自己新作的诗:
陶行知逸事
作者: 储朝晖  来源:青岛日报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人中之人,见证于逸事。从陶行知的逸事中可以看出他为人的一个方面。长城砖表乡情陶行知先生,自献身于教育和救国事业后,一直没有回过家乡,他在家乡既没有留下一间完整的房子,更没有留下牌坊,但他对家乡的山水和人民却一直怀着深厚的感情,正如他在诗中所说:“少年生长黄山边,足迹未到黄山前;黄山之神如有灵,应已记
亦有可聞:胡適與陶行知
作者:暂无 来源:香港文汇报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龔敏迪胡適曾坐飛機去廣西,寫了首《飛行小讚》:「看盡柳州,看遍桂林山水,天上不須半日,地上五千里。古人辛苦學神仙,要守百千日戒;看我不修不煉,也凌雲無礙。」陶行知(又知陶知行)對學生說,這種詩是「害了貧血症的文藝」,它脫離了現實,應該「把一些活的血輸進去」,他還仿照原詩寫了《另一種看法》:「流盡工
陶行知 诗拒“特权生”
作者:暂无 来源:内蒙古日报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1917年秋天,从美国留学归来的陶行知,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担任教务主任一职。由于当时的高师附中教学一流,声名显赫,“官二代”、“官三代”们均以入读该校为荣。某年某高官之子也来报考,却名落孙山。这名高官便给陶行知打来电话,请他“通融”。被婉拒之后,高官又派秘书前来求情。但陶行知毫不松口,秘书便以名利诱
上页 1 2 3 ... 9 10 11 ... 13 14 15 下页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