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专利 视频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她被称作小周璇:访青年歌星陈松龄
作者: 周林林  来源:今日港澳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她被称作小周璇:访青年歌星陈松龄
试析马林与魏金斯基之争兼论马林之“右”
作者: 信洪林  来源:上海革命史资料与研究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第一次国共合作  拉狄克  中国近现代历史  吴佩孚  罗易  魏金斯基  兼论  张作霖  中共中央机关  中共一大 
描述:代表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先后出席"中共一大"、"三大"会议的马林在其祖国荷兰,向被视为左翼激进人士(共产主义者);但在中国,很长时期内他一直被认为是"有问题"的人物,在公开场合其事迹的介绍通常是低调简略,甚至是忽略的。众所周知,马林在中国短短两年的工作任期内,主要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建立共产国际、苏俄与国民党的联系,开创第一次国共合作等三大事业。历史地看,这三大事业对于中国共产党、中国近现代革命运动和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进程,其影响之重大是毋庸置疑的。那么,为
邮票上的周恩来光辉形象
作者: 周洪林  来源:张家界日报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周洪今年1月8日,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的卓越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周恩来总理逝世40周年。翻开集邮藏册,一张张邮票上的周总理光辉形象,使笔者倍感亲切和怀念。新中国首套展现周总理光辉形象的邮票,是1957年8月10日国家邮电部发行的纪41《
何香凝与银行保管箱
作者: 范永林  来源:中国金融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博物馆陈列  华侨事务  何香凝  文件和资料  重要物品  半个世纪前  毛泽东  国民革命  保管箱业务  孙中山 
描述:何香凝与银行保管箱
何香凝先生访问记
作者: 培林  来源:长城 年份:1936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何香凝先生访问记
鲁迅理发
作者: 王林  来源:新长征(党建版)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话说某日,鲁迅走进理发店。店伙计上下一瞥,心里嘀咕着:“这家伙,不修边幅,胡子拉碴,肯定不是有钱的主儿。”于是,他就三下五除二“打发”了鲁迅。鲁迅非但没有生气,而且还随意掏出钱给他,把他高兴坏了。过了一段时间,鲁迅又来理发,又是上次的店伙计“接待”他。店伙计心想,真是人不可貌相,这回可要认认真真理才行。于是,他便拿出全部看家本领,
顾颉刚状告鲁迅
作者: 傅林  来源:文史精华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顾颉刚  北京大学  毕业生  领军人物  鲁迅  怀疑主义  哲学系  打官司 
描述:唯一要与鲁迅打官司的“敌人” 在民国的文坛上,鲁迅的敌人大概是最多的.但只有一次他的敌人和他到了对簿公堂的地步,这人就是顾颉刚. 顾颉刚是北京大学哲学系1920年的毕业生,为胡适、鲁迅、周作人的学生辈.他本身是一个大胆的怀疑主义者,经过胡适的点拨,更发展为彻底的“疑古”学派领军人物.在中国,怀疑主义者很容易爆出惊世骇俗的观点,所以顾颉刚很早就出了名.
鲁迅《故事新编》的荒诞艺术
作者: 姜霈林  来源:青年时代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故事新编》  鲁迅  荒诞艺术 
描述:《故事新编》是鲁迅的一部小说集,其素材取决于古代故事,集齐了文学的才情、哲学的思维与史学家的胆识,兼具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的表达艺术,将古今之事巧妙的融合起来。关于鲁迅的《故事新编》,学界一直都存在争论,毋庸置疑的是,其中荒诞艺术的应用是别出心裁的。本文主要就《故事新编》的荒诞艺术展开分析。
中学语文鲁迅专题教学设计思考
作者: 闫存林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徐志摩  中学语文  鲁迅  教学设计  专题 
描述:一,今天我们怎样讲鲁迅有人会问,今天我们怎样讲鲁迅。看了这个问题,我首先想到的不是今天我们如何讲鲁迅,而是何以会有这样的疑问。因为我们好像没有听到诸如今天我们如何讲徐志摩、如何讲巴金等疑问。产生这样的疑问的心理大约是过去我们讲得不对或者不完全对,不然不会有这样的疑问产生;另外就是因为鲁迅是需要讲的,所以还要继续讲鲁迅。
鲁迅与《惜别》
作者: 党哲林  来源:青年文学家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对比  竹内好  鲁迅  《惜别》  太宰治 
描述:《惜别》的价值,主要是立足于中日现代关系史和日本人的鲁迅观,这部作品在中日战争的特殊背景上将鲁迅和太宰治本人的复杂性展示出来,包含着文化观念与国家意识形态的多重纠葛,与鲁迅的名篇《藤野先生》构成了奇特的关系,具有多角度的认识价值。太宰治希望中国知识分子阅读《惜别》之后能够产生"日本也有我们的理解者"之感怀,在六十年之后,中国读者由阅读《惜别》而生的"感怀"与太宰的希望无疑会有很大的差异。但是,无论怎样的感怀都可以作为理解日本的起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