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专利 视频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南洋商行迁址南京路
作者: 石晓静  来源:青岛财经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1财金专讯(记者石晓静)记者从南洋商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青岛分行获悉,该行正式迁址南京路66号,并于今日正式对外营业。南商(中国)青岛分行的新网点,坐落在市南区繁华路段南京路上,濒临香港路金融街,周边聚集了商场、服(装街、美食街等众多商业网点,人流大,人气旺,客户群体资源丰富。“新的办公网点由之
蔡元培赴德留学费用何来
作者:暂无 来源:忻州晚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37岁萌生留学想法蔡元培于清代同治六年(1868年)阴历12月17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光绪15年(1889年)21岁时考中举人。1901年赴上海出任南洋特班总教习,后来又任中国教育会会长兼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为了开拓现代化的道路走向世界,当时出国留学或考察蔚然成风,大多是公费官派,名额有限,所
蔡元培儿媳:今年要来陈蔡看看
作者:暂无 来源:绍兴晚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37岁萌生留学想法蔡元培于清代同治六年(1868年)阴历12月17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光绪15年(1889年)21岁时考中举人。1901年赴上海出任南洋特班总教习,后来又任中国教育会会长兼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为了开拓现代化的道路走向世界,当时出国留学或考察蔚然成风,大多是公费官派,名额有限,所
赵朴初《某三哭》发表经过
作者: 崔奇  来源:中外文摘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赵朴初  肯尼迪  越南北方  毛泽东  尼赫鲁  中苏大论战  人民日报  柯西  飞机  赫鲁晓夫 
描述:上世纪六十年代,崔奇曾参与"反修"文章的起草,最近他撰写了一本回忆当年情况的《我所亲历的中苏大论战》(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披露了当年中苏两党论战的全过程。书中介绍了当年曾传颂一时的赵朴初先生的《某三哭》这三首散曲的发表经过。
蔡元培书作刍议
作者:暂无 来源:绍兴县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诸生根一直以来,有关蔡元培先生的研究文字,总是着眼于他学贯中西,在哲学、美学、伦理学、教育诸方面的杰出建树与贡献,以及他的人格魅力。一句“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不仅是对蔡元培先生本身最中肯的评价,也可作为所有研究文字最集中的概括。的确,当年南洋如果没有蔡元培先生任特班总教习,就不可能极一时人才之
[0图]教师要陶行知
作者: 雷玲  来源: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1891  陶行知  1946  研究  教育思想 
描述:陶行知可谓中国教育的一座丰碑。本书选取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以教师随笔的形式,从思想、行动、反思等方面,叙写教师们学习、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生动故事。本书可以为一线教师系统学习陶行知思想提供借鉴。
纪念陶行知诞辰120周年楹联
作者:暂无 来源:新民晚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窃火生涯,喜讲席重开,春风可坐;传薪事业,愿灯长照,化雨同沾。叶元章兴民兴国行兴教;育德育知为育英。丁锡满看大地风雪,激扬四海降甘雨;仰陶术业,奉献一生为细民。穆陶兴业全凭科教,喜见今朝成国策;安邦须得民心,尤应累世鉴殷忧。叶良骏
李烈钧如何审判张学良
作者:暂无 来源:茂名晚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1936年年末,一向无职无权、闲居养病的辛亥革命元老李烈钧突然奉命出任审判长,主持对西安事变主谋张学良的审判,演了一出代蒋介石受过的闹剧。这是一次特殊的审判,身为审判长的李烈钧在审判当天竟称赞“阶下囚”张学良是“好角色!”而被审判者张学良多年之后则赞李烈钧“长者之风,永世不忘”。两人的这些肺腑之言道
李烈钧如何审判张学良
作者: 闵正国  来源:中华传奇·月末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1936年年末,一向无职无权、闲居养病的辛亥革命元老李烈钧突然奉命出任审判长,主持对西安事变主谋张学良的审判,演了一出代蒋介石受过的闹剧。 这是一次特殊的审判,身为审判长的李烈钧在审判当天竟称赞“阶下囚”张学良是“好角色”!而被审判者张学良多年之后则赞李烈钧“长者之风,永世不忘”。 不解兵谏初衷,李烈钧曾通电指责张学良 1936年12月12日凌晨,国民党东北军、十七路军在张学良和杨虎城的指挥下,因不满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在西安发动兵谏,向全国提出了要求联共抗日的八项主张,并电请中共中央派员西
赵朴初的缘与书缘
作者: 朱洪  来源:读书文摘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范文澜  南华寺  赵朴初  沈尹默  书法家  佛教  中国通史  郭沫若  草书  文革 
描述:晚年盛赞范文澜范文澜是当代历史学家,在他主编的《中国通史》中,曾经一度否定了一切宗教,认为佛教是"迷信"、"蠡国殃民"。因为《中国通史》影响大,特别在"文革"中,范老的思想占据了统治地位。对范文澜强调佛教是迷信的思想,赵朴初是不同意的。譬如禅宗是最反迷信的,禅宗历史上有许多破除迷信的故事,它表现了中国人独特的骨气。因为范文澜的话,与马克思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