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专利 视频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魏金斯基现象伴加速房室交接逸搏心律及干扰房室分离1
作者: 张益 赵世豪  来源:实用心电学杂志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P  间期相  魏金斯基  干扰性房室分离  阻滞区  P间期  P波形态  心室  交接性逸搏心律  加速性  窦房结内游走心律 
描述:患儿女性,9岁,因病毒性心肌炎收入院。 图示Ⅱ导,P1-9形态一致为直立,P-P间期相等为0.72s(114bPm),P10以后的P波形态各异,较前电压降低,P-P间期逐渐延长,最长达0.84s
完全右束支阻滞伴魏金斯基现象
作者: 王鸿法 王淑宜  来源:心电学杂志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魏金斯基现象  心电图  右束支阻滞 
描述:魏金斯基现象多发生在房室结内,常见于高度或完全房室传导阻滞中,发生在束支内的则十分罕见。房室传导阻滞和左束支阻滞中的魏金斯基现象均有报告。现报道1例完全右束支阻滞伴发魏金斯基现象如下。
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伴魏金斯基现象1例报告
作者: 王淑宣 王鸿法  来源:辽宁医学杂志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房室结  魏金斯基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易化作用  下壁心肌梗塞  心电图  冠心病  窦性  现象 
描述:魏金斯基现象多发生在房室结内,常见于高度或完全房室传导阻滞时,发生在束支内的十分罕见。我们近遇1例,报告如下。病历摘要男患,53岁,住院号5519。因冠心病1986年6月29日住院。
从拥蒋反共到与蒋分离:1926年~1932年蔡元培政治态度的变化
作者: 晁佩军  来源: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蒋介石  蔡元培  政治态度 
描述:~1932年,他发现蒋介石之"清党"实则摧残法治,蹂躏民权,而新建立的南京政府内部倾轧斗争激烈,自己的教育理想难以实现,遂逐渐与蒋分离;"九·一八事变"后,他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走向了蒋介石的对立面。
心脏起搏引发房室交界区魏金斯基现象1例报告
作者: 吴伦宽 黄达梅 沈启玲  来源:贵阳医学院学报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心脏传导阻滞  心脏起搏  人工心律失常 
描述:心脏起搏引发房室交界区魏金斯基现象1例报告
魏金斯基现象
作者: 赵桂兰 李兴宝  来源:中国社区医师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膜电位  阈电位  窦房结  前向传导阻滞  魏金斯基  阻滞区  易化作用  心脏停搏  房室结区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描述:魏金斯基现象是心肌传导系统在心脏传导高度阻滞时的一种代偿反常传导改善现象。 在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时,窦房结激动不能通过房室结区的阻滞部位,也就是前向传导阻滞。此时如果房室结阻滞区的远端出现逸搏或
“鲁迅现象”的历史和当代
作者: 袁盛勇  来源:文艺争鸣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接受史  就这样  许广平  思想宝库  鲁迅思想  鲁迅研究  现代中国  联结点  主流话语  鲁迅学 
描述:考察迄今为止的鲁迅接受史,热爱鲁迅的知识分子几乎在每一个重要历史时刻,都能在鲁迅这里找到思想和批判的资源:鲁迅仿佛成了一个无穷无尽的文化思想宝库,成了一个永不枯竭的思想源头,鲁迅真的并没有远去。不仅在现代中国,几乎所有的政治文化群体都曾对他做出过热切回应,就是在当代中国,鲁迅也总能成为各种文化思想交锋的联结点。于是,鲁迅及其思想和文学在现代中国和当代中国都产生了各种经久不衰的激烈回响,鲁迅就这样成了一个在历史
鲁迅《呐喊》的悲剧刍议
作者: 吕俊锋  来源:长江丛刊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鲁迅  悲剧性  《呐喊》 
描述:国民性的深刻暴露,灵魂的无情解剖,是伟大作家鲁迅先生的现实主义小说作品的核心所在。鲁迅先生在创作过程中,将独立、平等、民主等一系列启蒙思想与人物的悲剧深深融为一体。其中,创作于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
蔡元培的人性之光
作者:暂无 来源:绍兴县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那秋生蔡元培是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思想家、教育家,被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字鹤卿,号民友,后改为孑民,取“周余黎民,靡有孑遗”(《礼记》)之意,他的一生事业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放射出灿烂的人性之光。“萃中土文教之精华于身内,泛西方哲思之蔓衍于物外。”蔡元培的人性之光,既有中国传统文
[0图]鲁迅小说文体反讽研究
作者: 王沁  来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本书借助反讽理论,推敲鲁迅在小说创作过程中的文体选择及其文体效果,追问其背后的文体诉求,发现鲁迅小说中的反讽是一种言说策略,与其身处多变转折的时代环境、虚无的人生体验以及反抗绝望的人生态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人性和现实的绝望没有使他甘于彷徨、陷于颓废,相反,理性担当的个性和知识分子的历史责任感驱使他选择对虚无反抗到底:彻底地勇敢直面并无情地解剖现实的黑暗,包括自己的内心,最终成为一个彻底的反讽者。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