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专利 视频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鲁迅的生命关怀
作者: 陈露  来源:卷宗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命  鲁迅  弱者本位  幼者本位 
描述:生命”是鲁迅的一个基本概念,对生命的关爱是鲁迅文章的基本底色。鲁迅说,“博大的诗人”是必定“感得全人世间,而同时又领会天国之极乐和地狱之大苦恼的精神。”本文主要论述鲁迅文章中的幼者本位和弱者本位思想以及关于人之父的使命来发现鲁迅的“生命之爱”。
柯灵:把生命融化在文学里
作者: 李树平  来源:七彩语文(写字与书法)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命  文学  文集  梧桐  封面  柯灵  彩色照片 
描述:在我的面前,摆放着一部浩浩六卷本的《柯灵文集》。文集的封面,是柯灵晚年自己在上海武康路与复兴西路相交处拍的一张彩色照片:时近晚秋,地上落满了一层金色的法国梧桐树叶。满头银发的柯灵,身着围巾、大衣,面对着这一派大好秋景遐想着,沉思着……凝望着这封面,我的心情激荡。春天耕种,秋天收获。
黎锦晖的音乐教育生命
作者: 周勇  来源:上海教育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命  文化积累  黄色音乐  中国音乐教育  课程与教学  新文化  中国教育  黎锦晖  白话文  创作 
描述:自韩愈提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中国教育界对于何为"名师"就已形成清楚且实在的回答,这便是既要做好"举业",又要做好"传道",并将"传道"视为最高教育追求。但"业"也好,"道"也好,其实都来自"文化"。如果教师在依靠自己的文理科文化积累做好"举业"的基础上,还能发挥自己的文理科文化兴趣与功夫,引领学生一起追求文化传承与创造的乐趣,便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而且能为自己建构更有意义的专业生活。基于这些考虑,本刊开设"名师春秋"栏目,邀请青年学者、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周勇,叙述古今中
“金嗓子”周璇艺术与人生的历史解读
作者: 伍音菲 伍春明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周璇  艺术  人生 
描述:艺术的追求,能给人情感慰藉、精神享受,乃至人生启迪。然而,她身心均遭重创,最终以她37岁的生命为后人留下太多的感叹与惋惜。
寻找中国教育“新生命”(上)——陶行知考察无锡开原乡立第一小学记
作者: 钱江  来源:中国教师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命  学记  中国教育  原乡  陶行知  无锡  小学生活  办学实践 
描述:1926年10月9日,教育家陶行知来到位于无锡河埒口的开原乡立第一小学(育红小学的前身,以下简称开原小学),视察一整天,回去后,撰写了《无锡小学之新生命——开原乡立第一小学生活记》,向中国教育界推介这所学校。90年后的今天,重温开原小学的办学思想和办学实践,其意义不言自明。
[0图]鲁迅藏浮世绘
作者: 本书委会  来源: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图书  艺术  作品集  绘画  画册 
描述:本书内容包括:写在前面、浮世绘之于鲁迅、第一书房版《浮世绘版画名作集》的故事、鲁迅藏浮世绘作品欣赏等。
浅谈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说”
作者: 刘清瑶  来源:美与时代(下)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艺术  宗教  蔡元培  科学  美育代宗教 
描述: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说"把宗教对人类精神的作用分解为知识、道德和美感,三者均有脱离宗教之势,又因审美具有使人类从自然状态向道德状态发展的桥梁作用,能促进提高品德,故可代宗教。事实上,人们对宗教与美有着仰视与审视的区别。审美要依赖人类的感觉器官,而人类的感官系统易产生错觉,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故美育也有其局限性。"以美育代宗教"说,使审美教育过于功利,令其背负了救国复兴的过于沉重的使命。对于当下社会而言,审美教育应该回归其感性特质之本原。
评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
作者: 王元骧  来源: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教育  艺术  信仰  同质性  宗教 
描述:宗教的本质是信仰,而蔡元培却认为“宗教本旧时代的教育”,并认为随着时代的进步,宗教的认识作用和道德作用都已消失,唯有情感教育的作用仍然保留,故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这一口号。这观点是值得商榷的。若转而以信仰论的观点来理解这个口号,那么它在今天不仅没有失去它的意义,反而更凸显它的理论价值。
周璇生命的最后恋情
作者: 王学仁  来源:法律与生活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周璇生命的最后恋情
陶行知六字箴言挽救无数生命
作者:暂无 来源:江淮时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大教育家陶行知在南京燕子矶写下的“想一想死不得”警示牌,使无数欲在此轻生的人打消了投江的念头,挽回了许多生命,这不能不说是中外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迹。这六个字充分体现了语言的力量,更彰显了文化的张力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