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专利 视频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人间佛教”的社会观研究:以太虚、巨赞和赵朴初的佛教思想为中心
作者: 赵翠翠 李向平  来源:宗教学研究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赵朴初  太虚  巨赞  人间佛教  佛教组织 
描述:佛教的社会建设理论,是从寺庙走向社会,从适应社会、服务社会,进而成为社会建设的一种共同体原理与社会资源。"人间佛教"作为一种佛教型社会理念,自20世纪初太虚和尚倡导以来,历经几代高僧大德的努力,终成
赵朴初居士和中国的人间佛教简论
作者: 正澄  来源:佛学研究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佛教协会  赵朴初  菩萨行  佛教徒  中国大陆  大乘佛教  中国佛教界  太虚大师  人间佛教  佛教思想 
描述:众多的佛教徒所普遍认同,并受到社会广泛的赞许,正展现出其蓬勃朝气。在台湾,印顺、星云、圣严、证严等诸多大德以自己的方式大力宣扬和践行着人间佛教的理念;在大陆,中国佛教协会成立后,赵朴初一直是该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在他的带领下,人间佛教思想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得以大力提倡和推行。本文试
20世纪30-40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以艾思奇、胡绳、陈唯实为例
作者: 胡为雄 赵文丹  来源: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胡绳  马克思主义哲学  陈唯实  艾思奇  大众化 
描述:的独特理念和深刻思想,而其所形成的共识是使广大知识青年能够最大限度地解除知识饥荒,理解、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改变社会生活的思想利器。同时,他们在哲学和生活的关系、哲学与认识真理的问题、思想的问题等方面也有相同的看法,从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作出了共同的贡献。
[0图]开拓与创建 陶行知与中国现代文化
作者: 周洪宇  来源: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1891  陶行知  1946  研究  教育思想 
描述:。全书既有宏观理论的探讨,又有中观和微观问题的研究,理论风格统一,各书观点相互关照,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史学新体系,充分体现出作者在自觉应对挑战时敏锐的理论意识、问题意识和本土原创意识,体现出作者对20世纪中国教育史学研究的新视野、新理念和新追求。
走近陶行知,走近幼儿
作者: 胡岑熠  来源:考试周刊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生活教育理念对于现今的教育依然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学习他的教育理论能真切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现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教学中的体会。 一、创造教育 所谓创造教育,即是培养民族
陶行知创造理论之我见
作者: 汪静娴  来源:智富时代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创造教育  陶行知  幼儿教育 
描述:创造教育在我国幼儿教育阶段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创始人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在陶行知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教育工作者逐渐认识到传统教育的弊端和创新教育的意义。众所周知,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理论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下的小学英语创新教学
作者: 吕春梅  来源:知音励志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小学英语  创造教育思想  陶行知  创新教学 
描述:英语教学在小学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于奠定学生英语学习基础、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第二语言能力意义重大。但就现阶段小学英语教学而言,普遍存在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思想僵化等问题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启示
作者: 梁渝佳 杨卫  来源:现代交际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启示  创造教育思想  陶行知  创新创业教育 
描述: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对于各大高校而言,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已迫在眉睫。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认为“创造教育就是以‘六大解放’‘三个需要’和‘一大条件’为基本的出发点,以手脑并用的行动教育为基本
陶行知教学思想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的运用策略
作者: 张艳  来源:考试周刊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运用策略  陶行知思想  高中英语 
描述: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一直未能突破应试教育制度下的传统教学模式,陶行知教学思想是现代教育阶段的重大教学成果,它能够有效改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无法提高的现状。高中英语教师要积极探讨如何将陶行
浅谈运用陶行知思想指导对口单招电工技能训练
作者: 董光平  来源:读天下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日常教学工作  任务驱动法  高技能人才  人民教育家  教学做合一  单项训练  从属地位  问渠哪得清如许  教育改革  社会即学校 
描述:陶行知先生是历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教育改革和创新的工作中。时至今日,他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手脑相长”等教学理念对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仍有很大的启发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