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专利 视频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在运动游戏中渗透本土文化 践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
作者: 李烨  来源: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活教育  渗透  本土文化  运动游戏 
描述:运动游戏是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也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依据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依据幼儿的生活经验,充分挖掘幼儿生活中的本土文化,在运动游戏中自然渗透。1、以本土文化为切入点,创设运动游戏
去钱君匋艺术馆 看本土艺术作品
作者: 许涛  来源:海宁日报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1月我市实现基层文联全覆盖以来的一次创作成果总结,为散落在基层的文艺工作者和爱好者搭建了一个展示的平台
回归人本:教育本土化办学的价值共识——陈鹤琴、陶行知办学实践探索
作者: 黄书光  来源:教育研究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教育本土化  价值共识  回归人本  教育家办学 
描述:陈鹤琴、陶行知在长期、曲折的办学实践中分别创构了各具特色的本土化教育理论——“活教育”与“生活教育”。虽然二者的理论侧重点不完全一致,但其秉持大爱精神与植根儿童命脉,注重教育本土化与现代化求索中的人
黎锦晖对中国流行歌曲本土化的贡献
作者: 张玭  来源:北方音乐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流行歌曲  黎锦晖  传统音乐  本土化 
描述:作为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有争议的人物之一,人们对他的评论褒贬不一。他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迫于各种原因而创作一些等低级趣味的歌曲让他被学术界批评,但在儿童歌舞音乐、流行音乐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杰出贡献。他是中国近代新歌舞剧的创始人;他是第一个将西方爵士风格用于自己的创作;他是早期电影音乐的开拓者之一;他是流行音乐的鼻祖……他就是黎锦晖。本文基于黎锦晖与早期中国流行音乐的关系,探讨黎锦晖对中国音乐多元观念的形成及他与流行音乐带给后人的启示和影响。
胡政之报业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研究:兼论对中国传媒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启示
作者: 俞凡  来源:新闻界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  传媒业  胡政之 
描述:本文对当前学界在传媒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成果进行了总结,并结合对著名报人胡政之成功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分析,认为在制度保障和人性管理的基础上,坚持新闻事业性第一,并将这种理念化为全体员工共同的职业理想,是我国近代报人成功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也对当前我国传媒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有所启示。
蔡元培的人才观及其对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的启示
作者: 纪在云  来源:职教通讯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人力资源开发  蔡元培  人才观 
描述:蔡元培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他的人才观对现代人力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借鉴蔡元培的人才观,现代人力资源开发应坚持人才选拔的民主原则、关注人才的长处,不苛求
鲁迅与青岛作家
作者: 赵茂青  来源:青岛文学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王统照  臧克家  萧军  废名  胶州湾  鲁迅精神  萧红  历史资源  胶澳  梁实秋 
描述:适逢鲁迅先生逝世八十周年,以兹回念。鲁迅与青岛始终是一个议论不休的话题。今日青岛在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等方面都走在全国城市的前列,而本土文化研究与建设方面还需进一步深入探讨。青岛的人文历史资源深厚
让思维展翅,越飞越高——充分挖掘农村资源 拓展学生习作空间
作者: 司琼芳  来源: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作文  农村学生  农村生活  农家乐  自然  劳动 
描述: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一直面临着选材等老大难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挖掘农村中丰富的乡土资源,拓宽学生的习作空间,激发学生的习作思维,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环境下,捕捉习作题材,陶冶情操,表达真情实感:在欣赏中看自然,寻找美感;在劳动中学农艺农技,交流思想;在体验中感受农家之乐,陶冶个性。
王国维、蔡元培等人对德系资源的比较接受及其相关教育理想
作者: 叶隽  来源:教育学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德系资源  蔡元培  裴斯泰洛奇  王国维 
描述:1870年前后生人一代的原生代知识精英中的代表人物的共通之处,是留日的王国维与留欧的蔡元培对作为瑞士文化代表的裴斯泰洛奇教育思想的接受.他们对康德、包尔生的共同关注,可凸显出他们共享的德系资源背景
胡政之的人力资源管理艺术
作者: 吴辉  来源:山东视听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留住人才  中国传统文化  疑人不用  领导者  大公报  人力资源  管理艺术  吴鼎昌  知人善任  经营管理 
描述:1926年9月1日,吴鼎昌、胡政之、张季莺三人组织的新记公司接办的《大公报》正式续刊,从此《大公报》站稳脚跟、声名雀起,成为旧中国举足轻重的舆论阵地。《大公报》的成功是由吴
上页 1 2 ... 7 8 9 下页
Rss订阅